星期天傍晚六點,Anne-Charlotte Mornington 在倫敦的肯頓 (Camden) 一帶遊走,這裡年輕時髦,不過 Mornington 並不是為錦衣華服而來。她手裡拉著行李箱,還有個大型帆布袋,裏頭裝的都是保鮮盒,為的是走訪市場裡一間間攤販蒐集剩食。
「如果你有任何還能吃卻賣不出去的食物,我會替你接收,並確保這些食物都被吃掉。」Mornington 跟攤販說。
NPR 報導,Mornington 正替一個名為 Olio 的食物分享應用程式工作,其宗旨為幫助忙碌的食物攤商,以避免食物浪費。「攤販賣剩的食物量沒有大到足以捐給慈善機構,但一天下來累積的剩食依然可觀。」她說:「所以我或其他志工每天都會來蒐集食物,並放到 app 上。」
不過其實不管是餐廳、雜貨店或是個人,只要人在倫敦,而且有智慧型手機,就能上傳剩食照片,把多出來的食物分享出去。那些想省錢的人就能傳訊息給分享者,並得到免費餐點。
Olio 只是倫敦許多食物浪費相關企業的其中之一。近期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學院 (Trinity College Dublin) 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在全球 100 座城市裡,食物浪費相關的企業有 4,000 多間,其中倫敦就囊括 198 間,拿下第一名。
「我們想調查城市,因為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都住在都市裡。」帶領這項研究的地理環境系教授 Anna Davies 指出,都市居民每年製造超過十億噸的垃圾,其中約一半是食物。但城市同時也充滿創新契機,「所以我們很好奇,科技會不會為此帶來改善。」
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過去三年來,科技改變了倫敦人處理食物浪費的方式。」新創公司 Plan Zheroes 的 CEO Laura Hopper 說:「倫敦有好多組織都貢獻良多。」
Plan Zheroes 的創辦人之一 Lottie Henley 現已九十多歲,經歷二戰、當過難民,種種經歷促使她為倫敦的食物貧窮做出改善。2011 年適逢當局推出獎勵創業計畫,Henley 便與幾個科技專業好手成立公司,作為飲食業與慈善機構的橋樑,把多的食物送給需要的人。
只要有一點剩食,不管是餐廳、咖啡店還是雜貨鋪都能透過這個平台把食物送給食物銀行或街友中心。另外,Plan Zheroes 也招募志工幫忙整個流程的進行。「沒有想把企業做大,目的單純是幫助人們而已。」Hopper 說:「我們剛好填補市場上其中一小塊的需求。」
許多倫敦的企業也是如此:針對少數特定族群改善食物浪費。新創公司 Snact 的任務就是將剩食做成點心。另一間公司 Rejuce 則把倫敦批發市場的剩食做成果昔和果汁。Rubies in the Rubbles 以剩下的蔬果做成調味醬料,而 ChicP 則將錯過最佳賞味期的蔬菜做成鷹嘴豆泥。
▲Snact 及 Rejuce 推出的點心及果汁。
另外還有 Solo Share,有點像餐點 DIY 配送公司 Blue Apron 的海鮮版,也就是說,他們幫助對象是漁夫和消費者,透過消費者在網上表明所需數量,漁夫就提供多少,避免浪費。另一間公司 Day Old 則將放了一天的甜甜圈及烘焙糕點送給消費者,收入全捐給以打擊兒童飢餓為目標的慈善機構。
「當然,光靠科技是沒辦法建立永續食物分享社群的。」Davies 說:「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很重要的,而科技的角色是輔助加強連結。」
回到在倫敦肯頓市集蒐羅食物的 Mornington,一趟下來她拿到三十份五花八門的食物,有印度香料飯、泰式咖哩、瑪莎拉雞肉捲和一大袋熱狗。她的同事 Anna Kidd 則在一旁幫忙把食物分類照相。
過一兩天,這些食物就會通通分送出去。在倫敦,約有 85,000 人對捐贈或接收剩食有興趣。
「這些原本會被丟到垃圾桶的食物被救回來真是太好了。」Kidd 也是 Olio 應用程式的愛用者,「自從用了這個程式,我再也沒有買過任何香料,簡直太棒了。而且在蒐集食物的過程中會和人們聊天,也因為這樣我對自己的居住環境更加認識。」
放眼全球,食物浪費的討論從沒停過。在台灣,前幾個月家樂福也與台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合作開辦續食餐廳,另外像是專為廚師設計的食材分析應用程式、名廚 Massimo Bottura 開的剩食餐廳、前陣子安東尼波登宣布開拍食物浪費紀錄片……等,再再反映社會上上下下對這件事的關注。而我們自己又能做些什麼呢?不如先從好好認識食物的保存期限開始!
資料來源:Eat It, Don’t Leave It: How London Became A Leader In Anti-Food Waste
編譯:Ting Wei
編輯:Cindy Lo
圖:Prepper Broadcasting/Simpleweb/Laura Hopper@Twitter/Finders Eaters/Rejuce@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