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M 選讀|《烹》為什麼人人都該自己動手做菜?


編輯: Ting Wei

為何烹飪?這是在《烹︰人類如何透過烹飪轉化自然,自然又如何藉由烹飪轉化人類》一書中,作者麥可波倫 (Michael Pollan) 丟給大家的第一個問題。

的確,街頭巷尾林立的小吃攤與餐館何其方便,如果懶得出門,還可以仰賴外送服務。在這個高度分工的消費經濟裡,讓食品公司或廚師為我們照料三餐實在無可厚非,如此我們也有更多時間去做其他事。

但這樣的後果是什麼?

我們變得越來越少下廚,和食材及大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烹飪變成電視上的特技表演,食物在我們眼中也變得更抽象與疏離,因為這樣,可能一個不小心就掉進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裡。

為了找尋烹飪的意義,麥可波倫四處奔走,拜師學藝。他以火、水、風及土等四大元素對照燒烤、燉煮、烘焙及發酵四種烹調方式,探索人類與烹調間的關係。

第一章〈火 火焰的產物〉:除了造訪美國南方研究 BBQ 燒烤,也到西班牙巴斯克地區觀摩柴火燒菜的方法。
第二章〈水 七道步驟的食譜〉:探究人們如何以水作為媒介製作燉菜,以及鮮味在這之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風 業餘麵包師傅的培訓課程〉:從麵粉及酵母等成分比較自然發酵麵包及商業化麵包的不同。
第四章〈土 發酵的冷火〉:從乳酪及酒等食物探索發酵的神奇作用,以及人與細菌間的依存關係。

最後麥可波倫還分享了燒烤豬肩肉、波隆那肉醬、全麥麵包及酸包心菜等四道食譜,分別對應上述四種烹飪方式。

其中最精采的莫過於第二及第三章。在〈水 七道步驟的食譜〉中,他向廚師莎敏諾斯拉 (Samin Nosrat) 請教燉菜的作法,把料理過程拆解成幾個大步驟,不僅一讀就懂,也讓人深感水的重要性。沒有它,蔬菜及肉類的風味難以交融,令人著迷的高湯鮮味也無法產生。

而在〈風 業餘麵包師傅的培訓課程〉中,麥可波倫拜訪加州塔庭麵包店 (Tartine Bakery) 的師傅羅伯森,學習以天然酵母培養酸種製作麵包。接著回溯歷史,一步步擊破現代社會對麵包的迷思,比如說,麵包之所以背負不健康的罪名,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商用酵母及其他添加物的使用,違反自然界的食材組成。

讀這本書就像跟著麥可波倫一起旅行,一下身處美國南方,一下又來到他家的廚房。最後,他找到烹飪的意義了嗎?為期三年的烹飪學習之旅,除了讓他增進廚藝,也參透箇中道理。烹飪或許不符合時間成本,但帶來的成就感難以計量,而且為心愛的人烹飪是多麼無私而真誠的美好體驗。

如果這般情感論述對你來說太陳腔濫調,換個角度想吧!唯有自己動手下廚,才能真正認識食材,連結自己與大自然的關係。和食物的關係變得緊密後,才更有力量為自己的飲食安全與健康把關。不能餐餐煮也無妨,量力而為就好。煮或不煮都是個人自由,你想怎麼選呢?

 

文:Ting Wei
編輯:Cindy Lo
Photo Credit: 大家出版, Netflix

 

聲明:「NOM 選讀」系列將針對書籍作品,以公平與透明為原則進行評論,內容皆為評論者的個人觀點。NOM Magazine 並未接受任何廠商付費。

書籍資訊:書名:《烹︰人類如何透過烹飪轉化自然,自然又如何藉由烹飪轉化人類》
作者:麥可.波倫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以下節錄自書中 p. 214 – 215

說實在的,白麵粉在很多方面不但滿足了人的欲望,也緊密地配合工業資本主義的邏輯。麵粉不再是有生命的、會腐敗的東西,而變成穩定、可預測並且具有彈性的商品,不但增進麵包生產的速度和效率,也推動麵包的消費量。輥磨機實際上加快了小麥成為糧食的速度,讓人體易於吸收小麥的熱量。麵粉,以及麵粉製成的麵包,都變得較像燃料,而且至少就卡路里供給而言,效率較高。用現代營養學術語來講,麵包「能量密度」變高,加上保存期限長,遂成為現代食品加工業的普及產品。白麵包會大受歡迎,說來也不令人意外,誰教人類與生俱來就偏好甜的食物。甜味是食物含有豐富熱量的信號,在自然界中卻始終稀少、難覓(成熟的果子、蜂蜜),可是透過工業精煉某幾種禾草作物(小麥、甘蔗、玉米),甜味如今變得廉價且到處都有,結果卻危害了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