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大地的農作:《大地精品展》展示台灣的物產與豐饒


編輯: Ann Yeh

在台中市樹合苑舉行的《大地精品展》,齊聚來自台灣各地的農夫,一組組上台講解自己以友善土地方式種植的農作物以及養殖海鮮。台下參與的觀眾主要以廚師為主,希望能達到生產方和消費端的接觸交流。活動創辦人,也是阿比野菜環島以及生態廚師計畫的負責人吳秀娟表示:「台灣的產物和環境,就是台灣人共同的文化。」而這些職人展演的不只是作物,還是對於土地的理念,展現和環境好好相處之後,大地賜予的豐盛回饋。

這次活動主題大致以台灣地理位置切分出四個議題,有範圍涵蓋西半部偏北的「石虎的夢想」、西半部以南的「高屏活水物產」、台灣南島「恆春半島連線」以及東半部的「太平洋日出物產」,大地精品展主辦從眾多申請書中海選了 37 個團隊,一同於會場發表。除了生產者,大地精品展也邀請廚師們以這些農友的作物為主題來發想菜色,分享巧思。

有些農友完全不撒農藥、甚至不除草,讓作物以原始的狀態生長。也有農友收取原本要被燒掉的稻草,將其鋪在果樹底下,抑制雜草生長,也讓土壤質地鬆軟好處理。其中兼具種植、養殖以及與餐廳合作的南投彭氏農場,將昆蟲黑水虻放進混合農作廢棄物和餐廳廚餘中,再加入種植香菇的木頭做成堆肥,氣味清淡,且質地細碎容易操作。而黑水虻長大後結蛹的蛹殼,能作為磷肥來使用,形成一個廢棄物多利用的良好循環。

除了農業,吳秀娟表示,原本她不打算邀請養殖漁業來大地精品展展演,因為養殖業超抽地下水的習慣是造成地層下陷的主因,實在不是友善環境的做法。不過,位於嘉義布袋的金嵐養殖場改變了她的想法。養殖人葉怡君表示,是以收集雨水來養蝦,「其實地下水通常有很多鐵質,會影響到蝦的腮、鱗片、脫殼和呼吸的順暢。養老水¹反而會增加水中的有機質,能分解成有機酸,可以培養許多天然能量,進而飼料可以不用投放那麼多,但蝦的體型可以比別人飼養的還大。」葉怡君如此說。

註 1:養老水,意指將水長時間靜置,這樣的水中富含腐殖質和有益的微生物及藻類,形成淺綠色或是淡琥珀色;對魚、蝦活其他的生物養成十分有益。

每個農友投入農業的原因不同。有些人根本是農業狂熱者,也有因為自己的孩子為過敏體質,下田想找出健康無毒的食品,還進而大力投入食農課程;或者是像是位於嘉義東石的 50 分工作室,以農業出發,成為村莊核心聚落。50 分工作室創辦人吳淑芳感嘆:「當初嫁到東石,廟口的市場還人聲鼎沸,現在路上漸漸都看不到人了。」因此,她號召東石的婦女將當地的盛產物——蚵,做成蚵卷,再一同開車到處參展,宣傳東石的鄉村和文化。她想要藉由自己的力量,再度讓人回到東石。

而在彰化海岸六十公里、以全採集的方式取得少量台灣原生種作物的洪新䒴大哥,在蔬菜籃中搬出俗稱甜菠菜的番杏²、擁有自然鹹味的鹽定³,或是平常做成草仔粿的鯽魚膽。他的期盼:「如果哪一天這些台灣自己的蔬菜可以走到國際,那一定是很棒的事情。」

註 2:又名甜菠菜、法國菠菜,多半生於海邊,植株匍匐地面生長,葉子表皮细胞有透明結晶顆粒狀,味道清甜水分多。
註 3:生於海邊的野菜,葉子成圓柱狀,表面含有蠟質,味鹹,可提供料理另一種鹹味。


現在秉持友善土地方式農作的農友,因產量不足且難以量化,要進入一般賣場、餐廳或是其他通路仍有其挑戰,但他們依然繼續前進,如同駿原有機農場負責人廖宥勝說:「前三年會很辛苦,但土地真的會回饋。現在我的奶油白菜不太需要照顧,就可以長得個頭碩大。怎樣對大地,大地就怎麼對你。」

延伸閱讀:「把台灣的好一口一口吃回來」阿比家宴把台東森林野菜變成精緻料理
我們料理的不僅是生態,還是和食物、土地與人的關係|阿比野菜環島與四位主廚,臺東場

採訪/文:Ann Yeh
編輯:Cindy Lo、Naomi Chen
圖:NOM 團隊、大地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