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覺得農業離你很遙遠,不妨想想看,你今天吃了些什麼?你知道這些食物來自哪裡?栽種過程安全嗎?
飲食與農業息息相關。我們選擇吃下的每口食物,不但影響身體健康,也牽動生態環境的變化。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我們也該知道食物從何而來。前陣子,在 FOODLAND 與大葉大學合辦的《農法自然》講座上邀請到學者、農業專家與專業廚師,和大家一同探討農業與飲食的未來該怎麼走。
農業,應該回歸自然
「在全世界農業往往是最辛苦的行業之一,即使社會地位經常遭到低估,卻是未來最重要的行業。」食品科學博士羅揚銘 (Dr. Martin Lo) 說,他這幾年陸續走訪非洲、中南美洲、東南亞地區四十幾個國家,協助發展農業生產與食品加工,親眼目睹胡亂噴灑農藥帶來的恐怖後遺症,以孟加拉為例,30 歲以前得到癌症的農民高達 40-60%,而根本原因就在於農夫無從獲得正確農業知識。農民,不應該被這樣糟蹋。
他想要告訴大家的是:「正確的農法,不需要農藥與肥料。」他提倡農法自然 (Biomimicry Agriculture),探討農業要怎麼跟大自然學習。或者是說,怎麼回歸自然。
說到農業,一望無際的稻田是許多人直接聯想到的畫面,這往往是所謂慣行農法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用藥施肥的成果,因為嚴重剝削土地又被稱為採礦農業。然而羅博士表示,其實「植物自己會形成生態系統」,沒有人為干預它們也會成長茁壯,只是多數人還不了解。在此概念下森林生態農業 (Forest Garden) 應運而生,並在國際間越來越盛行。
為了更深入了解森林生態農業如何運作,講座當天羅博士邀請到美國森林生態農場 Forested 創辦人、土壤生態學家 Benjamin F. Friton 跨國連線為大家介紹。
▲ 羅揚銘談農法自然的概念與做法。
Forested:全美第一座社區支持的森林生態農場
從事可持續性農業以前,身為演講專家的 Friton 曾與四任美國總統、生物學家珍古德爵士等頂尖人士共事,因緣際會下他發現為了人類後代的生存,可持續性農業是必然之道。於美國有機農業研究先驅羅代爾研究所 (Rodale Institute) 學習後,2012 年回到家鄉馬里蘭州建置 Forested。那片農地過去曾種植菸草長達三百多年,土地貧瘠幾乎毫無養分,但令人驚訝的是,Friton 透過森林生態農法,短短五年便成功復育土地,土壤豐富的養分讓整片森林生機蓬勃,展現大自然的力量。
所以,森林生態農業,或稱食物森林 (Food Forest) 究竟如何運作?顧名思義,就是模擬森林來種植作物。
Forested 農場裡的植物種類多元,高聳大樹、攀附藤蔓、矮小灌木、蕨類、青草共同生長;落葉枯枝是天然的保水機制,能阻擋雨水直接沖進土裡流走;而植物枯萎落於土壤就形成天然肥料;如此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無需灑農藥、施化肥、澆水灌溉,產出的食物也足以供社區居民享用,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農業。
慣行農法與森林生態農法截然不同,一個是人類創造的生態系統,一個是大自然創造的生態系統;一個是單一栽培 (monoculture),一個是混合栽培 (polyculture)。
單一栽培為的是經濟效益,目標是達到最高的單位面積產量,但其實自然界裡根本找不到單一作物自成的系統。此外,人類生產最多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像是稻米、小麥、玉米;這些植物在自然界佔比極小,人類卻把它極大化;更何況在自然情況下,一年生作物無法年年生長,除非遇上風災、水災之後才會長出,因此人類必須自行用耕耘機翻土「創造災害」刺激生長,這個事實挺駭人的對吧?即便像是蘋果這類多年生植物,往往也是廣大面積單一種植,少了多元作物餵養各種生物,就只會剩下食用果樹的害蟲,而且單一作物會在每年同一時間需要同一種養分,自然就要下藥施肥。再者,只採收營養豐富的果實,土壤就少了天然肥料,年復一年只會導致生態失衡。
反之,混合栽培之下,各種作物需要的養分不同、生長季節不同、採收期也不一樣,非當季作物的落葉枯枝落入土壤便成為養分,提供其他作物所需的營養。在此環境下,野生動物種類也很多樣,在 Forested 就連食物鏈裡最高階的老鷹都存在,動植物之間彼此相互制衡,能避免單一物種過度繁殖造成失衡。
除了依循當地氣候栽種合適的食用與藥用作物,Friton 也策略性地栽種一些幫助固定氮肥的植物¹,以及能夠吸引昆蟲與鳥類的花卉作物來制衡害蟲。另外,也會為不同作物搭配伴侶作物 (companion plant),幫助彼此生長或防止病蟲害。
¹ 氮是植物成長所需要的重要元素之一,豆科植物能夠與根瘤菌 (Rhizobia) 共生,將空氣中的氮固定下來,但由於氮素幾乎由豆莢吸收,故必須待整個植株枯死並分解於土壤中,才能有效供給植物利用。
▲ Benjamin F. Friton 跨國連線談森林生態農法。
農法自然遇上的難題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想問,Forested 的產量能餵飽多少人?售價會不會很貴?世界上有這麼多森林嗎?
Forested 屬於社區支持型農場,產出作物全由當地居民一共十五戶人家認養,以及少量供應附近餐館,產量其實不大。此外由於多元作物比較耗費人力,售價也比較貴。
即使當地居民看見生態系統越變越好,願意多付點錢;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今天聽到的森林生態農業跟我們熟悉的農業根本是不同的世界。」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說,他創立農夫市集協助友善農耕的農人推廣產品已有十年。聊到消費者的價值觀,他說「我們希望食物品質一致、價格便宜、可以長途運送。這是工業化、商業化、全球化的結果,可是有生命的東西真的能全球化嗎?」他認為現代人最大的困難在於思維。
投入魚菜共生多年的好福食研室主廚 Wes 也提到,由於魚菜共生營運成本較高,自然也反映在價格上,即使品質等值,消費者卻因為不夠瞭解而未必能認同。再加上因為缺乏土壤要素,在台灣的法規定義上仍無法列為有機,造成推廣的困難。
▲ 左起:講座主持人 Victor、羅揚銘、陳孟凱及 Wes。
未來的路怎麼走?
「當廚師多參與農業生產,了解季節與食材的關聯,更能傳遞給消費者正確價值。」Wes 說。幾年下來,他發現先從餐飲業界開始推廣優質農作是可行的,因為對消費者來說,廚師的介紹最是直接而有吸引力。除了餐飲面,陳孟凱以社群的方式,推動友善耕作的農產。至於羅揚銘博士,除了走遍世界各地親身推廣,也說服許多科技業老闆投入農業,將資源運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除此之外,歐美有什麼做法值得台灣借鏡呢?三人英雄所見略同,都認為台灣應該先找出自己的路。「學國外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看看哪些是你獨有的。」羅博士說。回溯歷史,日治時期台灣曾作為日本的穀倉,可見土地資源豐富,但後來卻沒有好好發展。Wes 則聊到,近年餐飲圈崇尚北歐菜,卻常常做出不合口味的料理,是因為沒有瞭解北歐菜醃漬食物的背後,是因為冬日嚴寒不得不想辦法保存食材。因此,我們該學習的是保存食物原本滋味的「思維」,而不是照著食譜學「風格」。
所以,未來究竟會怎樣?沒人知道。可是「今天不解決,明天只會更難。你要相信你做的事情,別人就會來幫忙。」羅博士說。「做就對了,邊做邊改進,等到想清楚再做就來不及了!」陳孟凱的看法一致。
如今,中國上海、廣州、江蘇、湖南、山西都已經開始推行森林生態農法,因為「中國農業一定要救,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太嚴重了。」羅博士說。至於我們的寶島,Friton 認為比起氣候嚴寒的馬里蘭,台灣其實非常適合做生態復育。即使不是每塊土地、每個農民都有辦法做到森林生態農法,但各界都該思考如何盡可能減少使用農藥。仔細想想,你要留給子孫的是什麼?
文:Patricia Ma
編輯:Cindy Lo
圖:NOM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