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聖馬丁運河 (Canal Saint-Martin) 在十九世紀的時候是重要水道,通向巴黎的東北邊,並連接塞納河。Munchies 報導,如今這裡熙攘往來,有的年輕人還會坐在岸邊抽菸,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座運河成了受歡迎的釣魚場所。
「這不是排水系統,這是一條河。魚住在這裡繁衍後代。」Fred Miessner 邊把魚竿投入水裡邊說。
巴黎是歐盟第五大的城市,如此發達,讓人難以將之和釣魚聯想在一起。但若要追溯歷史,第一批來到巴黎的人是漁民。十七世紀的時候,塞納河有多達五十種魚類,其中還包括鮭魚,一度因產量太大,還被說是窮人的海鮮。
後來受到工業化影響,原本用來提供市民飲用水源的運河被嚴重汙染。二十世紀初就再也沒見過鮭魚,到了二十世紀末,更只剩下鰻魚、紅眼魚、歐鯿和鯉魚等少少四種。
為了清理河道,政府花了一百億歐元整治。成效如何?塞納河終於恢復生氣,現在有約三十二種魚類在裏頭生活。
十幾年前,擁有環境經濟學博士學位的 Miessner 在當地經營一間釣魚用品公司,當時他就發現塞納河的魚類越來越多。突發奇想,和朋友相約去釣魚。
「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河裡有超多魚,超好抓。」他說。漸漸地,塞納河吸引對釣魚有興趣的人前往,城市釣魚的活動蔚為一股風氣。
現在這座城市有超過六千五百名居民擁有釣魚執照,Miessner 說他每天都會在聖馬丁運河看到其他人釣魚。這些人多是年輕男性,他們帶著一小袋餌,身穿簡單的牛仔褲和 T 恤,裝扮和刻板印象中上個世代穿釣魚背心的模樣很不同。
「我剛開始在這釣魚時,人們說我很傻,他們說我瘋了。但現在過了十多年,大家也不再那麼驚訝。」他說。
然而儘管有很多魚,基本上還是不能吃的,這些河裡依然含有重金屬等污染物。但這並不影響人們釣魚的興致。Miessner 說,他發現在巴黎的亞洲和東歐人不太在意汙染警告,仍然會食用河裡的魚。「他們喜歡各種魚,尤其是鰻魚和鯉魚。」不過多數人仍會遵照捕捉後放生的規則。
「如果你抓了魚又把牠吃掉,這條魚就永遠消失了。」Miessner 說:「最好的方式是你抓了魚,照張相,再放生。」
前年一月,巴黎當局把聖馬丁運河的水排空,把魚取出,清洗運河裡的汙泥,才又重新灌水回去。Miessner 回想道:「一個月後,我們又看到河裡出現生機。」
事實上,巴黎政府一直持續在清理運河,目的是希望在 2024 年讓塞納河變更乾淨,人們得以下水游泳。到時魚就可以吃了嗎?沒人能保證,但吃不吃魚不該是整治運河的目的所在。
Miessner 的實習生 Hugo Philippon 認為與其吃魚,不如把重心放在釣魚的過程。對很多城市釣魚者來說,這項活動等同冥想,是和大自然重新連結,暫時忘卻繁忙城市生活的解藥。
至於台灣,為了生態復育,不少河川也實施封溪護魚的措施,藉由禁止捕撈垂釣來達到保護生態的目的。而流經市區的河呢?以基隆河來說,汙染嚴重,前往釣魚的人通常也都會放生,然而有的不肖商人會將這些魚拿到市場上賣,人心惶惶。
總歸一句,環境遭到破壞,後果終究由人類承擔。想要什麼樣的環境,就從建立正確的觀念開始。
資料來源:Meet the Fearless Fishermen of Urban Paris
編譯:Ting Wei
編輯:Cindy Lo
圖:Clarissa Wei/Munch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