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愛好者和品酩者喜愛討論各式餐酒搭配,但其實餐酒搭配關係會比專家想像中的還要微妙。雖然特定酒類和食物風味能達到加乘效果,不過傳統架構缺漏一個重要元素——食客本身,包含其喜好、飲食習慣和所在環境。例如,有位食客獨愛粗獷風格的紅酒,但因健康考量所以少吃紅肉;或者是慶祝升職派對的與會者一心想喝香檳、吃菲力牛排。在這些情形之下,傳統餐酒搭配將難以成立,或是不符氣氛。Food & Wine 報導,密西根州立大學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新研究指出配餐酒應該依循食客個性做選擇。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ne Business Research》(暫譯:國際葡萄酒類研究期刊)中刊載的內容為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探討「酒型人格」 (vinotype) 理論的結果。此理論由葡萄酒大師¹ (Master of Wine) 兼廚師 Tim Hanni 所提出,主張品飲者選酒為性格影響。理論中酒型人格分為四類:極高敏感 (sweet)、高度敏感 (hypersensitive)、中等敏感度 (sensitive) 和 低敏感度 (tolerant),各項分類都是性格驅使下的喜好呈現。每個人在自己個性影響之下會偏向選擇某些酒款,且性格會因基因或環境改變而有所不同。
註: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簡稱 MW)為英國葡萄酒大師協會 (The Institute of Master of Wine) 頒發的專業認證。須擁有 WSET(葡萄酒與烈酒基金會)的認證、葡萄酒業工作經驗以及推薦信才得以申請認證資格。後續需完成課程、考試和論文撰寫。全球擁有 MW 頭銜者約 353 人,其中有 1 位英裔葡萄酒大師選擇台灣為居住地。
為了測試酒型人格理論,研究者將對象設定為葡萄酒新手——也就是大學生,先調查他們對食物以及飲品的喜好,同時讓受試者為實驗室設定的 12 種餐酒搭配評分。Hanni 表示研究者可以參考個人喜好資訊來預測受試者的選擇。最終發現,參考偏好資料能使研究者較為準確地預測受試者理想的搭餐飲品,且不是每個人的味蕾都喜歡傳統餐酒組合。
「不需一味地依循其他人建立的餐酒搭配,自己的味覺才是一切。」研究的主要作者 Carl Borchgrevink 表示:「不應該恫嚇消費者一定要買什麼酒;反倒是販售商要詢問購買者的喜好。」參與研究的餐飲專家 Alan Sherwin 也表示同意:「其實還是要看消費者的決定,他們才是最終仲裁者。」
這是第一個以學術角度討論酒型人格的研究,但受試對象是多數對酒尚未有高度要求的大學生,於是研究仍有許多發展空間以及延伸議題需被探討。但如果想對紅酒配魚肉有意見的朋友提出抗議,這篇研究會是個不錯的開端。
或許酒型人格理論聽起來仍有點抽象,但它其實點出品飲主觀意識的重要性。有時候想要吃海鮮配紅酒,或是在甜點時間開瓶威士忌享用,皆無不可。重點是清楚自己的喜好,依照味蕾去做選擇。願每個人都能自在地在品飲世界中找到自己最舒適的位置,享受樂趣。
NOM Magazine 關心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害健康,禁止酒駕。
資料來源:
Pair Wine to Your Personality, Not Your Food, Suggests New Study
The Variations of Vinotypes
編譯:Ann Yeh
編輯:Cindy Lo、Ting Wei
圖:Global Group、Bravo、Domaine Hu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