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有機,往往讓人直接聯想到它對人體的益處,但有機農業的價值不只是這樣而已,對陳淑慧來說,這是兼顧人文與自然關懷的產業。
身為苗栗石墻村 Me 棗居自然農園的女主人,她在果園裡種植有機紅棗及各種蔬菜,除了直接販售,也會製成加工品,提高附加價值。因為有了健康的土壤與作物,吸引蟲類聚集,成為農園裡雞鴨的食物來源,動物的排泄物則回歸大地成為肥料,也多虧牠們有了新鮮的土雞蛋。動植物間形成自然的循環,是陳淑慧在了解農藥對環境與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後的有機做法。
如今的成果,要回溯到近十年前,她為了讓半盲的愛犬 Mia 有更自在的活動空間,毅然決然從台北搬到苗栗,從網路業跳到農業。看似突如其來,其實這是她一直想做的事。事實上,她在學時修習的是畜牧與森林生態研究,進入網路業,做的還是跟農業推廣有關的事。
儘管對農業多有了解,實際投入有機農法時仍面臨不少挫折。像是轉型初期,紅棗產量銳減,但陳淑慧深知要讓果樹長得好,就得先顧好土地,給作物時間改善體質。兩三年後,等待終於有了回報。
就這樣,從剛開始買下棗園,中間經歷轉型有機的適應期,到後來認證成功,一轉眼就過了這麼多年。如今除了研發有機加工農產品,還結合實體與電商通路的合作。一路走來,陳淑慧也看到台灣農業發展所碰到的問題,在這次的訪談中,她與我們娓娓道來。
Q:針對想嘗試有機農業或循環生態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人,第一步可以怎麼做?可以上哪尋求協助?
農業是兼顧科學及自然與人文關懷的事業,拿鋤頭下田很簡單,要將自己視為環境的一份子很難。要堅持用鋤頭不用農耕機具耕刨嗎?消費者願意用多少代價支持?若整體環境不利於農民發展基本的非石化農業生產,更別提循環農業的理想。
產業發展至今手腦不協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政策的實施對象總是有重點式的,過去是產銷班,如今是青農和農企業時代。最根本的農地政策沒有堅持,要在一小方土地能做到的,不是成本過高,就是根本不可能。
政府目前寧可花費最大的資源來輔導個別青農,逐年減少對農場見習資源的投入,這是很可惜的。沒有經驗的新農,需要的是師徒制,透過與有經驗與理念的職農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Q:現在石墻村的有機農法施行得如何?鄰田使用農藥是否為推行有機的阻礙,該怎麼應對?
農民對於行銷手法的了解來自於媒體宣傳及網路的散播力道。行銷就是訴求消費者想聽的,但每個人的解讀受限於知識的接收有多強,消費者若不具備足夠的知識,無法判斷銷售者說的是否真實。
農村正存在這樣的隱憂,很多人都會說自己是有機、使用自然農法、通過幾百種農藥檢驗等,但農民銷售產品時,價格與美醜是很現實的關鍵,而這是受到長久的消費習慣影響所致。人人都喜歡漂亮的蔬果,但過度矯正醜蔬果是錯誤的。
不論有機與否,都有大小美醜,所以可將農產做適度的分級與銷售模式,將產品分級後,銷售到不同對象的通路或加工業者,而不是一味強調有機的自然醜,才不會流於形式上的支持有機農業。至於農民使用農藥與否,取決於消費者願意用怎樣的代價買到,以及政府對於農田生態的保護是否全面思考,不該留給個別農民去與鄰農爭擾。
Q:您認為在農業轉型上,消費者扮演的責任為何?
有意識且付諸行動支持的消費者才是真正幫助有機或友善農業發展的關鍵,可惜受限於現今媒體及網路偏頗的報導……。正確的食品安全和消費態度養成,需要透過教育來獲得良好的飲食知識。正確認識食物並做到不浪費這件事,必須從小開始,尤其父母的消費行為影響很大,親子的飲食教育是當前最迫切要進行的事。
Q:您認為,現今台灣有機農業在推行上面臨什麼問題?如何看待未來的發展?
工業界有高額的創新研發經費,任何工業帶來的環境負荷都必須由製造商來負擔成本,唯獨農業在工業量化生產下,使用高汙染或是高耗能的農藥或資材毋須負擔成本,反倒是由有機農民來承受被汙染風險。即便政府法令修改到被汙染者可以不罰的處置,受害的農民卻無力承擔產品被下架或滯銷的損失。
若這種思維無法改變,有機農業的發展必定有限。我認為釜底抽薪的方式應該仿效環保廢棄物的處理費提撥,向製造商或使用者提撥部分基金,作為有機農業發展及被害救濟補償。如此,政府也不必在財政惡化之中,老是將農業視為弱勢補貼或救助。
鄉間的農村生活看似悠然自得,但如果缺乏技術與行銷,恐怕很難安然存活下去。陳淑慧道出存在於農村的問題,也進一步點出飲食產業鏈上每個角色都環環相扣的事實,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係,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責任,也都握有改變飲食未來的力量。
採訪:Ting Wei、Patricia Ma
文:Ting Wei
編輯:Cindy Lo、Wanyu Wang
Photo Credit: 陳淑慧、棗道24K
這次與大葉大學聯手,除了希望能牽起餐飲業界與學界的連結,更重要的是,藉由深入校園,讓莘莘學子了解飲食產業的現況與趨勢,因為台灣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11/16, 11/17 在大葉大學舉辦 食尚管理、農法自然 兩天的講座 聯結學校以及產業夥伴 更多講座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