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進駐美術館,不只用眼睛欣賞畫作,也用舌尖品嚐藝展


編輯: Ann Yeh

雞肉沙嗲搭配濃郁絲滑、充滿堅果香的醬汁,吃到最後可以感覺到鳳梨甜味釋出;飯後還有綴上一撮海鹽的提拉米蘇。提供如此精細飲食體驗,腦中是不是自動聯想到 fine-dining 餐廳?不不不,這是東南亞最大的公共藝術展場——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館內收藏」的一部份。看來博物館已經不只是藝術品的聚集地,更是提升感官享受的所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參觀人數從 2015 開幕的 67 萬人次到 2016 年的 150 萬人次,話題性也持續攀升。館長 Kola Luu 表示,雖然館內共九間的餐廳和酒吧是成功吸引觀光客的重要輔助因子,宣傳東南亞藝術品仍是博物館的首要任務。但就參訪人數來看,提供訪客美好飲食經驗是維持博物館競爭力的關鍵策略。Luu 表示,「我們得和其他觀光景點競爭。納入飲食讓博物館變成日常生活的去處,讓人們覺得參觀博物館不再嚴肅,而是一個跟家人朋友享受食物、文化和娛樂的好去處。」

這並不是第一次,博物館和餐廳結合的前例多多。部份博物館或藝術展場很早就將美食和藝展結合。例如在瑞士的 Basel 市有全世界最大的藝術展覽會之一,雖然開放大眾參觀,但為了吸引富裕的收藏家購買藝術品,擺出來的菜單常有香檳、魚子醬和生蠔來增添藝展的排場與奢華。1980 年代部份倫敦的博物館引進精緻咖啡館;西班牙畢爾包市 (Bilbao) 的古根漢博物館也供應巴斯克料理 (Basque cuisine),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甚至有二星米其林餐廳駐館。

這個策略讓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打敗新加坡環球影城,獲得了新加坡觀光獎項 (Singapore Tourism Awards)。雖說博物館本身規模龐大,囊括新加坡知、印尼、菲律賓、中國等地的藝術家共超過 8,000 幅作品,但真正吸睛的是館內九間不同餐廳。包括相對平價的 Gallery & Co. Courtyard Café、高端餐飲包括 Julien Royar 主廚的 Odette、美食家 Violet Oon 的 National Kitchen 和其他中西合璧的餐廳與酒吧。不僅餐廳帶給博物館新氣象,藝術品也會影響菜單的發想,成為主廚們的取材來源。Luu 表示 Gallery & Co.其中一道甜點靈感就是草間彌生標誌性的點點畫作。

雖然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成果令人驚喜,但打出餐飲牌也不是必然造成轟動。相反的,如果餐飲服務沒有辦法跟上展場水準,可是會讓旅客留下負評。亞洲目前除了新加坡美術館成功融合藝術和食物並掀起話題,日本也有博物館販售在地米食或橄欖料理。而香港部份博物館也緊追後頭,試圖掀起另一波餐飲風潮。雖然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餐飲和博物館的合作將會變得更加多樣且普遍。

延伸閱讀:
當料理成為藝術的延伸:廚師進駐博物館的潮流
另類收藏:博物館裡的名廚料理

資料來源:
Food is the new battlefield among museums, and Singapore has set the bar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EATING AT THE MUSEUM: WHEN FOOD IS A WORK OF ART

編譯:Ann Yeh
編輯:Cindy LoWanyu Wang
圖:Catriona Ward (CC BY-SA 2.0)、David Tui (CC BY 2.0)、Wikimedia Commons(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