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絕種魚類的漁網?漁夫與科學家攜手克服生態難題


編輯: Patricia Ma

地球暖化嚴重摧毀生態環境,瀕臨絕種的生物越來越多,海洋也不例外,而「看海吃飯」的漁民該怎麼辦?

純粹利益導向的不當捕撈很是惡劣,然而想要正當捕魚的漁民卻也無所適從。據美國公共廣播電台網站 npr 報導,看看緬因灣的漁民如何應對:


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漁夫們將希望寄託於緬因灣最近出現的新拖網上,這種魚網能捕獲比目魚 (flounder)、鮎鰨魚 (sole) 等各種扁魚 (flatfish),同時也能避開鱈魚 (cod) 等瀕臨絕種的魚種。

好幾世紀以來,鱈魚數量豐富,且是緬因灣捕漁船隊的主要目標。但近幾年來,隨著正逢繁殖年齡的鱈魚數量驟減,鱈魚的數量配額也大幅縮減。對許多漁船來說,原本利潤極高的底棲魚類卻成了沒什麼用,只是順道打撈上來的漁獲。此外,對漁民而言,嘗試在捕魚時避開鱈魚非常困難,而且實在很麻煩。

「如果說我明天出海捕到 10,000 磅的鱈魚,但我卻只有 4,000 磅配額,那麼相關稽查員就會禁止我繼續捕魚。」麻州紐伯里波特地區漁民 Jim Ford 說。

不僅如此,Ford 還得被迫跟其他漁民「借用」扣打來抵銷他超捕的數量,而「租借」的金額足以輕易超過意外捕獲的鱈魚總價值。「我得付一筆高的可笑的金額。之後還得被禁捕,連去釣魚都不行。」他說。


雖然如此,Ford 並沒有跟著許多新英格蘭地區漁民一起休業,反倒試圖改造漁網。這個夏天他加入漁網製造商和緬因灣研究所 (Gulf of Maine Research Institute) 的科學家,共同設計能夠鎖定具有經濟價值的魚種,同時避開鱈魚的拖網。

「在我看來,當網子在海中拖拉時就好像個圓錐一樣。」主掌此計劃的緬因灣研究所科學家 Steve Eayrs 說。

Eayrs 表示過去典型的扁魚拖網開口約莫是六英尺高(約 180 公分)。鰈魚、阿拉斯加狹鱈 (pollock)、灰鮎鰨魚都沈潛在非常深的海底,而鱈魚的棲息位置通常會更上面些,因此挑戰在於設計垂直開口較小的漁網,大概要做成兩英尺高(約 60 公分)。

「透過縮小漁網高度,並調整網子頂端鑲嵌處,鱈魚可以游在漁網上方而不被捕撈。」他說。

於紐芬蘭的模擬水箱測試並修改後,Ford 和 Eayrs 將新發明帶到海上直接試用。十二天來,他們分別使用新網和傳統拖網捕魚,成果相當不錯。

「跟傳統拖網比起來,我們能避開過去一半的鱈魚,而且扁魚也沒少捕。因此對漁民來說,既能維持收益,也能繼續捕捉扁魚,實在兩全其美。」Eayrs 說。

「我們有效降低鱈魚的捕獲數量,但並沒有失去比目魚,比目魚收穫甚至可說是很不錯。」Ford 說。

他說開口特別小的拖網另外還能減少阻力,順道節省燃油。他十分滿意拖網成品,也願意再次使用。

緬因灣研究所共製作了三個改良漁網供漁民免費試用,畢竟成本高達甚至超出 10,000 元美金(約 318,000 元台幣),當然得謹慎測試。

這類創新在過去六年逐漸普及,同時漁業管理者也有效運用魚種數量系統,頻繁地根據物種數量起伏而改變漁網撈捕範圍設計。

「緬因灣的物種可說是相當豐富多變,」大西洋漁場辦事處的深海魚政策分析師 Brett Alger 說。「漁業一直以來都必須推動創新研究與先進科技,以協助漁民同時達到漁獲數量與實際進帳的目標。」

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這些目標包含漁民與魚種都能繼續生存:因此在緬因灣研究所,Eayrs 的下個挑戰是製造能夠瞄準北大西洋鱈魚 (haddock) 和紅魚 (redfish) 的底拖網,以幫助海灣生態系統及漁民生計,同時避免撈到鱈魚及其他數量稀少的魚種。


俗話說「山不轉路轉」,是說心態決定一切。回望台灣,缺乏足夠資源相挺,好比巡護船就又老又小,此外並缺乏相關訓練機制,面對日益減少的漁獲,我們又該如何兼顧生態與漁民收益呢?

文章來源:
Fishermen Team Up With Scientists To Make A More Selective Net

編譯:Patricia Ma
編輯:Cindy Lo
圖:NPR/Wired/Portland Press Herald/The Nature Conserv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