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鏡頭看見不為人知的女性廚師故事


編輯: Patricia Ma

「我見過一些很棒的女主廚,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她們是誰,就像很多人沒聽過 Carme Ruscalleda¹,但她是米其林三星主廚。」英國米其林三星主廚 Clare Smyth《A la recherche des Femmes Chefs》(英譯:The Goddesses of Food / 中譯:主廚女神)紀錄片中說。

¹ 加泰羅尼亞 Sant Pau 餐廳主廚。Sant Pau 自 2006 年起連續獲得米其林三星至今。此外,其開設於東京的同名餐廳 Restaurant Sant Pau, Tokyo 以及位於巴塞隆納的餐廳 Moments 皆獲得米其林二星肯定,使 Ruscalleda 成為擁有最多星級餐廳的女廚師。

一直以來,女性廚師受到的注目往往不比男性,例如今年世界五十大餐廳名單中,女性只佔據四個位置,知名主廚紀錄片《Chef’s Table》最新一季介紹的四位甜點師中,只有一位女性,都顯示了這種現象。

反之聊起男性名廚,大概一雙手也數不完,但是女性廚師你知道的又有幾位呢?不知道不等於不存在,從高級餐廳、家庭餐館到街邊小吃,許多女性正默默地在廚房裡奉獻生命。

《A la recherche des Femmes Chefs》要說的就是這些女廚的故事,「我一直都是女性主義者,而這是我第一次能夠為女性做些什麼。」導演 Vérane Frédiani 說,她拿著攝影機走訪歐美各地,從美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到英國;拍攝的對象從推動 farm-to-table(從產地到餐桌)的始祖 Alice Waters、法籍美國名廚 Dominique Crenn、法國唯一的女性三星主廚 Anne Sophie Pic、西班牙米其林三星主廚 Elena Arzak 等重量級大廚,也包含廚界新星與小吃攤老闆;不僅如此,Frédiani 也訪問了侍酒師、調酒師等餐飲業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產業專家與美食記者,一同探討如何改變女性在餐飲業的地位。

無獨有偶,《The Heat: A Kitchen (R)evolution》(暫譯:廚房革命)也是一部探討女性在餐飲業的角色的紀錄片,片中記述了 Anne-Sophie Pic、紐約華裔名廚 Anita Lo、英國名廚 Angela Hartnett、紐約知名蔬食餐廳 Dirt Candy 主廚兼老闆 Amanda Cohen 等七位廚師的故事。

這些電影都讓我們得以認識更多女性廚師,了解她們如何透過料理立足於社會、表達個人觀點,甚至是傳承文化,同時也能看見她們在餐飲圈面對的困難以及解決之道,不論男女想必都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正如 Amanda Cohen 於去年底在《Esquire》發表的〈I’ve Worked in Food for 20 Years. Now You Finally Care About Female Chefs?〉(暫譯:我在餐飲業做了 20 年,直到現在才有人要關心女性廚師?)文章中提到,近來因為 #metoo 社會運動²,女性意識逐漸崛起,越來越多媒體挖出女性在職場上遭受性騷擾的事件,讓加害者受到應有的懲處,這些固然都是好事,但媒體對性騷擾的興趣似乎大過她們烹調的食物,如果媒體將焦點放在傑出女性的成就,或許女性就不會受到這些欺負。

² 近一年左右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傳播的標籤 (tag),在公開分享被性侵害與性騷擾的經歷時使用,以喚起大眾關注,並共同遣責這類行為。

▲ 主廚 Carme Ruscalleda、Alice Waters、Dominique Crenn、Anne Sophie Pic、Elena Arzak、Angela Hartnett、Amanda Cohen(電腦看:由上排至下排,由左至右/ 手機看:由上而下)

「我希望我的電影能帶來幫助,我希望學校能播放給各年齡層的學童觀賞,讓這些在餐飲業工作的專業女性為每一位孩子帶來希望、動力與啟發,不論男女,都能因此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男生也需要女性榜樣啊。」《A la recherche des Femmes Chefs》導演 Frédiani 說。該部紀錄片在 2017 年 7 月於法國上映,而台灣的觀眾在 8 月初的「生活美學影展 Enjoy Your Life」活動中,也將有機會看到這部紀錄片。

除了觀賞影片中歐美女廚的動人故事,其映後講座也請到台北法式餐廳 Ephernité、法式小酒館 187 BDSG 主廚黃詩文 Vanessa 為大家分享從業以來,在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廳 L’Astrance 工作時以及返台創業後,作為一位女性所遇到的甘苦與掙扎。

《主廚女神》:最好的料理是苦工也是藝術映後講座
8/4(六)14:00-16:30 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 11 號 6 樓
活動連結
文:Patricia Ma
編輯:Cindy Lo、Naomi Chen
圖:N A I T (CC BY-ND 2.0)、Wikimedia Commons(1)(2)(3)City Foodsters (CC BY 2.0)、Javier Lastras (CC BY 2.0)、Imagine Communications (CC BY-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