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魚的時候,該注意什麼?


編輯: Ting Wei

雖然關於如何吃、善用食材以達到環境永續的議題不斷被拿出來討論,但討論跟實際執行仍是兩回事。

FOOD52 報導,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的資料顯示,在美國有 91% 的海鮮都是進口的。雖然近幾年講求在地,越來越多餐廳選用當地的蔬果或肉類,但海鮮卻沒有跟上步伐。

《國家地理》給永續漁業的定義是:捕撈品種廣泛,包含食物鏈底層較小的魚類,因為這些小魚繁殖較快,較能維持在一定數量。

美國非營利組織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NPR 曾在 2012 年和分析公司 Truven Health Analytics 做過一項調查,發現 80% 常吃海鮮的人認為海鮮永續是很重要的議題,然而有沒有真的做到卻是另一件事。Kenny Belov 除了經營餐廳,同時也是舊金山灣區永續海鮮批發商,他說:「魚對廚師來說是最不重要的。在餐廳,他們不太需要了解每種海鮮的背景。」也就是說,雖然很多人想選擇符合永續的魚類,但買的時候還是沒有下工夫了解。

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多時候是受到一些行銷用語的影響。當消費者聽到「野生」、「在地」或「海釣」這類的詞彙,會覺得眼前的商品似乎真的很好而購買。但仔細想想,這些詞真的能代表什麼嗎?「野生」不代表永續,「海釣」意思也很廣呀!

此外,就算小心捕撈,那些魚的食物來源難道就值得讓人放心嗎?在買海鮮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把魚吃了什麼考量進去呢?

水產養殖感覺上是能夠滿足人類對海產需求的方式之一。不過水產養殖中有其中一種方式是在海裡養魚,透過控制海裡的環境來生產海鮮。這種方式可能會用到抗生素來抑制疾病,易對周遭野生魚類帶來傷害。非營利組織 Food & Water Watch 還說,拖撈網和大型釣鉤等都可能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影響。因此不僅會影響到養殖的魚類,也對周遭的野生魚群造成危險。

雖然這麼說好像反而是在告訴大家避免購買養殖魚類,但結論當然不是如此。不管是廚師還是一般消費者,購買海鮮時除了問來源,也該問問魚類的食物來源是什麼。雖然可能沒什麼人能答得出來,但至少能喚起大家關注。

有些養殖魚類的飼料是由其它小魚的油脂、內臟和骨頭做成,這種飼料的目的就是讓魚快快長大,才能盡速送到市場賣,而且飼料中有時還會含有魚類難以消化的成分,潮汐也可能將這些成分送到大海裡。

如果我們在乎自己吃的水果是不是土生土長,或是有沒有噴農藥,那我們是不是也該在意海中的魚類呢?

海洋生態的健康取決於食物鏈的平衡。如果你從沒想過自己吃下肚的魚都吃些什麼,那就趁這個時候思考一下吧!這個道理跟草飼牛或放山雞是一樣的。牠們吃了什麼,現在通通跑到你的肚子裡,所以牠們的食物來源固然重要。

雖然要知道自己買的魚和牠吃的東西符不符合永續很困難,但在購買的時候還是可以做到下列幾點,幫助你知道自己在吃什麼。

  • 「魚的飼料是什麼?」這樣問商家,他們或許會有答案。
  • 「魚是誰抓到的?船的名字是什麼?」如果他們沒辦法回答第一個問題,問他們這個簡單卻有力的問題。
  • 如果買不到本土的魚,考慮買可追溯的海鮮。現在有通路引進永續海鮮認證的產品,購買時可注意標章。
  • 如果有疑問,也可以到台灣海鮮指南上看,裡頭除了簡列購買要點,也把海鮮分為建議食用、想清楚與避免食用三種層級讓大家參考。

 

資料來源:The Question You Should Be Asking About Your Seafood
編譯:Ting Wei
編輯:Cindy Lo
Photo Credit: Andy Chilton, greekfood-tamystika, Alexandre Chamb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