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菜不是只有糖醋雞、便宜快餐:中國富二代移民 即將扭轉美國中菜印象


編輯: Patricia Ma

19 世紀中期移民美國的華人,有的是逃難而去,有的是為了到加州追尋淘金熱,不同類型的中餐館也隨之出現,包含舊金山等城市的豪華餐廳,以及城鎮的小餐廳,後者以供應華人或美人礦工與鐵路工人為主,為因應美國勞工的口味,漸漸延伸出「美式中國菜」,也意味著失去正宗性。

雖 1960 年代也有像「中菜女王」Cecilia Chiang 江孫芸所開立的「福祿壽」餐廳,將道地中國北方菜帶入美國主流社會,且受到政交與演藝名人喜愛,但中菜大多還是流於快速、廉價、簡便的印象,就像是常出現在電影裡的白色方型外帶紙盒,就是最好的證明。

先前我們也曾報導過 <走過廉價外帶 美國中菜重回高級餐館>,文中提到種種關於中菜在美沒落、為了符合當地人胃口做出的改變及歷史演進。然而,近年來不但有許多名廚開始做中菜西吃,隨著中國新一代移民人口組成的改變,中菜或許正邁入全新的階段?

來看看這些中國富二代移民,帶著足夠的經濟支援,渴望一改中菜餐廳的形象:

據美國公共廣播電台網站 npr 報導,2015 年末,Amelie Ning Kang 於紐約東村開了一間中國菜餐廳 MáLà Project,她僅僅遵守幾項原則:拒絕用龍紋裝潢牆面、絕不為迎合大眾將招牌菜色的口味通俗化,例如四川麻辣香鍋——一種使用大量香料的什錦乾鍋料理。

Mala Dry Pot with lamb, glass noodles, lotus root, Chinese cabbage, and fish filet at Mala Project in the East Village, New York City, on Feb. 16, 2016. (Samira Bouaou/Epoch Times)

為了就讀美國廚藝學校 (CIA),Kang 2010 年從北京搬到紐約。她很快地發現,在美國,中式料理受到貶低至次等地位,「等級」遠遠落後所謂「正宗的」義式、日式料理——不論是受人尊崇的程度,亦或售價。

「說到中華料理,美國人通常只會想到『美式中國菜』(American Chinese food) 或是外帶餐盒。」她一語道破。

不過,像 Kang 這樣的新一代的移民餐廳經營者——比起過去為了生計而經營餐館的中國移民,擁有「更深的口袋」——致力於改變餐點價值與用餐環境,為中餐廳建立全新形象。他們的目標對象不只是偏好高級中餐廳的美國人,也包含人口漸增的中國富二代移民。

好比 MáLà Project 就和典型的中餐館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取而代之的是紅磚地板、石灰泥牆、懸掛式愛迪生燈泡,Kang 表示部分靈感來自於 90 年代在中國長大的回憶,這樣的裝潢受到食評家 Robert Sietsema 形容為「時髦老公寓風」。

不止餐廳內裝,食物也沒有為了符合非華人的口味而做調整,Kang 和來自北京的青梅竹馬合夥人都希望忠實呈現自己喜愛的料理,提供與過去中菜用餐經驗截然不同的氣氛。

2-1 2-2

「人們總以為我們是泰國或韓國人」Kang 說,語氣略有不悅。「我想教育大眾,中國餐廳絕對能夠提供很棒的服務、情調與空間設計。」她表示。

她的描述和傳統的美式中國餐廳完全無關,大眾對中菜的印象通常是便宜的食物、簡陋的裝潢。想想看五個一元美金的水餃、大型中國菜連鎖速食店 Panda Express 的招牌菜橙汁雞 (orange chicken),以及散落全美各城的吃到飽自助餐廳——可不是裝潢時髦、每人起價高達 30 元美金的那種。

根生蒂固的「道地」與便宜形象
有如歷史學家 Haiming Liu 記述中餐廳在美國的發展史著作——《From Canton Restaurant to Panda Express》(暫譯:《從廣東餐館到熊貓快餐》)所寫:「在美國主流餐飲市場裡,中式料理的利基點不是精緻料理 (fine dining),而是便宜的道地菜餚」,這普遍體現於 1960 年代前在城市常見的、充滿標誌性的小餐館。

而後隨著 1965 年的新一波移民潮,餐廳雖開始提供各種地方菜,但中菜就是便宜的刻板印象依舊存在。

如今身處挑戰中餐刻板印象之路,MáLà Project 並不孤單,光是紐約就有許多類似案例,好比由兩位分別在中國與台灣土生土長的移民開立的現代中式麵吧 The Tang;還有為數不少的專賣小籠包、上海湯包的現代餐館,例如 The Bao、Yaso Tangbao 也陸續開幕。

3-yas-tangbao

▲現代化餐館 Yaso Tangbao 在美國開幕。

此外,還有由來自上海與哈爾濱夫妻倆經營的 Cafe China 與 China Blue;也有高檔麵館 Hao Noodle;而在中國經營連鎖餐館的 Zhu Rong 某次到美國探訪兒子時,發現中餐館確實缺乏選擇性,因此決定在美國開設首間餐廳——Madame Zhu’s Kitchen 等。

這些餐館座落的區域已不再是傳統移民群居的中國城、紐約華人區法拉盛 (Flushing) 與日落公園 (Sunset Park) 等,而且你也看不到過去常見的骯髒地板、死白日光燈,反而更常見到露出的磚塊設計、回收再造的木製品等。

The Tang 的共同創辦人之一 Eric Sze 將自己的餐廳視為這波中餐廳新浪潮的一份子,「中菜不該只是便宜。」他說。而在他的餐館裡,一道稱作 ZJM 的獨門炸醬麵就要價 12 元美金(約 384 元台幣),雖不至於離譜,但顯然比法拉盛區許多中餐館賣得貴多了!Sze 在台灣長大,青少年時來到美國,如他所說:「來到美國後,看見中式料理的地位如此之低,我完全不能理解。」

4-1-the-tang 4-2

▲現代中式麵吧 The Tang 由兩位分別在中國與台灣土生土長的移民開立。

究竟,為什麼中菜在美國會演變出這樣的形象?

「資本主義下的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研究學者 Krishnendu Ray 在其著作《The Ethnic Restaurateur》(暫譯:《異國餐廳經營者》)中提到經濟與文化因素,深深涉及階級與種族問題,都是決定了特定國家料理的高低地位的重要角色,Ray 形容為「味道的階級制」。換句話說,移民來自越有錢的、經濟發展越好的國家,該國料理的聲望與價錢都會更高。

以義大利菜舉例,一旦與其貧窮的移民不再有關,就成了 Ray 所謂高檔的料理;或是日本料理,在日本開始成為經濟強國後,售價也開始高不可攀。

他觀察到這股現象也開始顯現於中式料理上,根據 Ray 的說法,當中國持續以世界強權的身份成長,來到美國的移民越來越富裕,且受到良好教育,產生的結果便是中式菜餚的文化威信漸漸上升。

「飲食文化與資本主義密不可分」,Ray 說,他指的正是 MáLà Project 與 Hao Noodles and Tea 這樣的餐廳,「這些是拿著錢來到美國的中國移民。」他形容。

5-dont-write-infohao-noodle-and-tea

他預測 20 年以後,人們對中國菜的看法將會徹底翻轉,很像日本料理過去發生的事。「以長期而言,我確實看見中菜在美國人心中以劇烈幅度成長。」Ray 這麼說。

新移民的新講究
Amelie Kang 同意,「這樣的中式餐廳越來越廣受期待,在中國出生長大的人來到美國唸書甚至定居的人口持續攀升」她說,而像她餐廳這樣的模式勢必繼續成長。

在美國,中式料理未來將會陸續出現像 MáLà Project 這樣的餐館,且會受到大量講究品味的新一代移民支持,他們在意用餐氣氛與料理口味,就像在某個寒冷的週六午後,MáLà Project 餐廳高朋滿座,裡面都是年輕的華人面孔,國語的談話聲也比英語多。

其中一人是 Qi Tong,他邊吃邊滑手機,29 歲的他來自湖南,到美國修習博士,幾個月前搬到紐約後,MáLà Project 很快地成為最愛的去處,當問起原因,Tong 簡單地說:「因為這裡就像家。」

文章來源:
New Wave Of Chinese Restaurants Challenges ‘Cheap’ Stereotype

編譯:Patricia Ma
編輯:Cindy Lo
圖:NPR/The Epoch Times/NY Times/The Tang/The Infa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