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C. kodomut.com

Where is my comfort food?


編輯: Cindy Lo

開不完的會、寫不完的報告、老闆不斷傳送簡訊攻勢,天天十幾個小時賣命,夜幕低垂,終能拖著疲憊步伐離開戰場。此時前方轉角處飄來食物誘人香氣,腦海中浮現的是精雕細琢擺盤呈現比擬藝術品的低溫烹調肉排,還是一大碗冒著熱煙上頭大剌剌撒滿蔥花的雞湯煨麵?

換個場景,和心愛的他為了看似簡單的生活理念爭執不休,僵持、大吵之下甩門離去。女孩想轉換心情,依賴甜點的念頭油然而生,會是講求味覺層次鹹甜交錯的嶄新小品,還是捨去華麗外表,簡單純粹的雙重巧克力蛋糕?

Comfort food,某天和友人聊到這從美國1960年代沿生出的名詞,才發現台灣好像沒有能夠完整詮釋背後涵義的字彙。反觀 bistronomy 近年倒是在這小小寶島上逐漸發揚光大。不少新開餐廳進一步主打中西融合,餐點中也不乏分子料理的身影。這是所觀察到台灣餐飲業的一個轉變,不少本土業主跟進,但過程間仍是會有忽略箇中精髓徒剩外表精簡擺盤的遺珠。倒是這較新穎的理念應該會隨時間成熟,市場考驗後將留下真正能詮釋 bistronomy 的業者。

再細聊 comfort food,泛指在心靈上具有某種程度療癒作用的食物。勞累下班後坐在攤上等著老闆現煮一碗熱騰騰的湯麵,沒幾分鐘,帶著高湯香氣遇冷而飄出的白煙及裹層透亮油脂的麵條擺在眼前。「呼呼」心急地吹著,但再也耐不住性子乾脆大口吃起。熱湯下肚,「啊~」滿足。還有心情低落時毫無節制將蛋糕塞往嘴裡的快感,這些都是 comfort food。

或許與兒時記憶有關、說不定帶點鄉愁、成長背景經驗也是決定要素之一。科學上仍沒有確切研究成果認明令人感到慰藉的食物存在任何實際功效。但從古至今,很多事無法單純以數據及實驗解釋,反倒像是生活中學習累積的慣性。

依習俗民情不同,各國代表性 comfort food 也五花八門,美國起士通心粉、英國牧羊人派、法國紅酒燉牛肉、越南河粉、日本咖哩飯、台灣牛肉麵。有發現共通點嗎?這些料理都帶著或多或少的澱粉油脂。也說不定是平日把持忌口,在身心脆弱的狀態下恰巧找到機會以大快朵頤的方式獲得滿足。

由此特性觀看深入民間的台灣料理:轉角的魯肉飯、巷弄間的米粉湯、夜市裡大排長龍的魷魚羹、透早的鹹粥,不勝枚舉。天啊! 慰藉人心的料理簡直無所不在,也難怪找不到足以形容 comfort food 的特定名詞。不像興起的 bistronomy,台灣的 comfort food 早已深植人心,街頭巷尾都有暖和身心的美食。

找到我要的答案了。

Comfort food 在這美麗小島上,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台灣料理。

Photo CC. Cindy Lo
 Photo CC. 西打哥的飲食言己
 Photo CC. 大口玩仔麵旅遊美食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