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設計 X 公眾外交:把台灣推往國際的力量


編輯: Ting Wei

在你心中,食物的樣貌是什麼?當許多人忙著鑽研如何創造更令人驚豔的美食,或談論哪間餐廳的菜色才是一絕時,有一群人正透過食物進行公眾外交,向世界宣揚台灣這塊土地的文化。

透過食物設計展現台灣本色

故事得回溯到去年的倫敦設計節。旅英產品設計師曾熙凱及建築師吳雅筑等人領軍的策展團隊 Eatopia 以台北為主題,以食物設計的方式,把歷史、地理及人文融入五道料理中,讓觀展人從吃來認識台北的人文風情。比如說,其中一道「往日情懷 Mixture of the Past」就層疊各色蘿蔔糕,象徵各國殖民文化在台北留下的足跡。

1

互動式的展覽反應熱烈,品嚐會場次很快就額滿,獲得倫敦設計雙年展總監 Christopher Turner 的欣賞。於是,今年他們與去年在米蘭世博會上發光發熱的公民團體 cxcity 代表台灣,一起參加九月將舉辦的第一屆倫敦設計雙年展。

0f4a9d64f94ecfadccde160f9f111434bbb1e4c065840353a4081daf0712ee92

這次,Eatopia 從歷史角度出發,設計出五道菜,依序點出台灣發展脈絡;從清領時期的大陸移民,到現今新住民與台灣人相處的情況,通通透過料理呈現。

其中,以新住民為主題的菜色「共生 Mutualism」特別讓人印象深刻。沾滿甜菜根汁的四角椎土司象徵台灣人,尖端撐著另一個倒四角椎狀的鳳梨,代表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搖搖欲墜的結構,如實反映台灣人與新住民間,相互依存卻又脆弱的關係。

llll

而最後一道「和而不同 The Melting Pot」則把前四道看似獨立不相干的菜色融合在一起,傳達 Eatopia 對台灣未來和諧多元文化的期望。

mmmm

食物設計與餐飲烹飪的跨界花火

然而,光從設計人的角度出發是不夠的。縱然食物設計能體現背後的理念,但食物終究得吃下肚,好不好吃仍是重要的一環。

所以,Eatopia 邀請去年合作的 Pasadena 國際餐飲研發主廚蔡中和,一同研發菜式。當時,擁有 15 年餐飲經歷的蔡中和,正思索如何跳脫傳統料理框架,透過食物傳達更深的意義。雙方理念相同,一拍即合。

然而,食物設計的概念跟烹飪大相逕庭,蔡中和坦言,去年第一次合作,初期做出來的料理並未脫離傳統料理的擺盤美學,在一次次與設計師討論後,才找到解構食物的方向,有了在倫敦設計節上廣受好評的作品。也因為有了經驗,今年雖然籌備期更短,卻能跳過磨合,更有效率地發揮創意。

5 8 7 6

▲去年參加倫敦設計節展出的作品。

由 Eatopia 的設計團隊提出想呈現的概念,再讓蔡中和實現在料理中;台灣產的甜菜根代表台灣人,岩石扁盤則象徵日治期間台灣走向工業社會前的原始樣貌。蔡中和自信地說:「從食材到餐具,都是呈現理念的一部份。」

至於要如何在傳達理念的同時一展料理美味,自然是考驗廚師功力的時候。「和而不同 The Melting Pot」把前四道菜用到的食材如鳳梨、甜菜根及綠茶凍等通通放在一個透明碗裡,最後注入奶油濃湯。嚐起來味道如何?綠茶凍與奶油濃湯帶出奶綠風味,而鳳梨、甜菜根及濃湯製造出羅宋湯的錯覺,耐人尋味。

新形態公眾外交 送台灣上國際舞台

不過,食物既不易保存,限制也多,為什麼 Eatopia 最後還是選擇以食物參展,而非其它素材呢?蔡中和說:「大部分的展覽品都是靜態的,體驗的方式有限。食物就不同了,不僅看的到、聞的到,還吃的到,多重感官的互動,大家會更有興趣。」引起大家注意的目的,就是想讓大家看見台灣,提高在國際間的能見度。

9

▲此次由小子 (Godkidlla) 操刀視覺設計。形象影片則由新銳導演謝宇恩執導。

更何況,民以食為天,每個人天天都要吃飯。透過食物進行公眾外交,或許再親切不過。雖然公眾外交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但力量不容小覷。文化部政務次長楊子葆認為,公眾外交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國際互動機會。少點官方色彩,多點資源挹注,期許能擦出不同火花。

而這群來自各產業的年輕人一起出力,體現台灣人民的力量。以食物作為媒介,饒富趣味而優雅地把台灣送上國際舞台。

 

文:Ting Wei
編輯:Jean Kuo
圖:Jands/eatopia/ldndesignf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