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 Michael Ellis 的對話


編輯: Ting Wei

「有越來越多廚師愛上使用當季的在地食材,做出單純的料理。菜單的項目變少,但也經常更換。這麼做不僅對環境友善,也符合經濟效益。」最近法國米其林指南剛在巴黎發表,Michael Ellis 說了這番話。

身為米其林指南的國際總監,Ellis 對餐飲的脈動有一番自己的見解。有別於米其林評審得保持低調,Ellis 時不時就會出現在鎂光燈下接受媒體訪談。在 The Peak 的專訪中,他談到這份工作和對餐飲走向的看法。

Q:身為國際總監,你的工作內容什麼?

我的工作涵蓋三個部分。第一,監督米其林評審,確保他們有足夠資源、積極地完成任務。每年我會和團隊聚會幾次,以決定下一版的米其林指南會長什麼樣。第二,是和主廚維持關係。我們會和主廚保持開誠布公的關係,某種程度上讓他們知道評審的要求,同時理解我們所下的決定。最後,是維持媒體關係,確保消息能透過他們傳遞出去。

Q:為了這份工作,你會如何鍛鍊自己的味蕾?

1960 年代,我出生於科羅拉多州的丹佛。那時候美國人吃的大概就是肉跟馬鈴薯。直到我十年級的時候,學校帶我們到歐洲校外旅行,我才第一次嚐到法國的食物,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淡菜。初體驗總是刻骨銘心。

現在則能多方嘗試,不管是日本、義大利,還是新加坡等各地的菜餚都能幫助我更加認識不同文化與料理。不過我到現在還是沒吃過榴槤,我已經把它寫在清單裡了。

Q:當米其林評審到餐廳吃飯工作時,你會和他們一起去。但大家都認識你,這樣那些評審不就曝光了嗎?

這要看情況。比方說,因為會被認出來,所以我不會和評審一起去法國的米其林餐廳用餐。但如果我去的是一間位於日本的拉麵店或壽司吧,那就不成問題。

一般來說,評審會用假名訂位。即便偶爾他們向餐廳自我介紹,往後很多年也不會再回到那間餐廳或那個國家,而且他也不會和主廚說當天他吃了哪道菜。之所以會自我介紹,為的是找機會到廚房裡觀察,或只是和廚師聊聊而已。等到主廚看穿整個情形,也已經到了評選的最後階段。

Q:很多人都有豐富的旅行與米其林餐廳用餐經驗,他們也有資格當評審嗎?

這是一份很特別的工作,就我所知,這世上沒有很多人從事這類型的工作。

評審每年要吃 250 到 350 頓餐,午餐和晚餐都有,而且通常都自己用餐。他們一週有五天都在旅行,不待在家。這份工作是很辛苦的,而且要成為評審,還得具備獨特的味蕾,他們要能夠嚐出食物的風味,並寫出來,讓大家清楚知道他們吃的到底是什麼。

多數評審都曾待過廚藝或餐旅學校,很多都和廚師及侍酒師工作過,也就是說基本上都有餐旅背景,很少有來自其它領域的人。所以我對這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就算有人一年去過 300 間米其林餐廳,但就成為評審來說,經驗還是不足的。

延伸閱讀:夢想加入米其林密探的行列,你夠資格嗎?

Q:你對未來餐飲趨勢有什麼看法?

我覺得有越來越多廚師把重點放在食材本身,從菜單上可見一斑,比方說他們會把菜名取為「鮟鱇魚、瑞可達起司及草莓」,或是「犢牛、大黃與韭蔥」,他們甚至不會告訴你是怎麼料理的,只是單純把食材寫出來。


超過一世紀前,輪胎公司米其林就開始推出餐廳指南,鼓勵人們多開車外出,這樣就能賣出更多輪胎。一路走來,他們已在二十多個國家創建獨特餐飲市場。縱然有褒有貶,但他們對餐飲的貢獻仍不可抹滅。

 

資料來源:
8 Q&A with Michael Ellis: Think you can be a Michelin inspector?
French chef Alleno earns sixth Michelin star as haute cuisine gets ‘uncomplicated’
編譯:Ting Wei
編輯:Cindy Lo
圖:The Peak, Andershusa
Photo Credit: Unsplash, Timur Saglambil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