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科學:西式肝臟料理烹調訣竅


編輯: Patricia Ma

動物內臟與肉塊截然不同的濃郁滋味,東方人往往為之著迷,西方國家雖然近年開始流行從頭吃到腳,但卻不一定人人都能接受。不過,肝臟那混合甜、苦和酸味的細緻風味,則似乎廣泛被世界各地所喜愛。不論是奢華昂貴的鵝鴨肝,台灣小吃黑白切的豬肝冷盤、日本料理的鮟鱇魚肝,甚至在歐洲國家像是義大利威尼斯、米蘭與德國等地,也都有傳統的肝臟料理。

所以,不同國家的肝臟料理各有哪些特色?其中是否能歸結出烹調肝臟的通用法則?在探討烹飪秘訣與食譜以前,不妨先以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肝臟。

解開化學成分
Fine Dining Lovers 報導,肝臟是一種腺體,負擔著儲存肝醣、合成蛋白質、製造膽汁的重要功能。雖然每種動物的肝臟有所不同,但大致上的組成還是很相似,身為一名訓練有素的廚師必須牢記在心。肝臟富含穀胱甘肽 (glutathione) 和硫醇 (thiols) 的特性尤其重要,前者是由穀胺酸、半胱胺酸及甘胺酸構成的三胜肽,是肝臟「鐵味」的部分來源;後者屬於醇類,肝臟特有的氣味便來自於此。烹調過程中,這兩種化合物對菜餚的味道都有不小的影響。為了減緩被認為強烈的風味,先把生肝醃泡在酸性物質中是個好辦法,例如檸檬汁、萊姆汁或醋,這麼做能在隨後烹煮時,抑制穀胱甘肽和硫醇氧化。

料理訣竅
料理肝臟沒有完美的方法。只要避開錯誤,讓創意自由揮灑就好。需要謹記在心的幾條簡單規則如下:
第一,生肝軟滑的觸感來自於高達 70% 水分含量,由佔比 20% 的緊密蛋白質網絡包覆,另外還有 4-5% 是脂肪分子。由於含水量極高,必須以高溫快速烹煮。「燉」肝臟或是經過長時間慢煮都會導致脫水,使纖維變粗、口感乾硬難嚼。在歐美國家,比較大膽的美食愛好者喜歡生食新鮮小牛 (calf) 肝,切成薄片淋上橄欖油與鹽享用。但其實也不是非這麼極端不可,世界各地仍有許多很棒的肝臟料理方式。

威尼斯
以水都聞名的威尼斯,當地餐廳的肝臟料理和食譜書上看到的或許不太一樣,其基本原則是一定要香煎 (sear) 一下。使用半公斤豬肝切成條狀,同時將兩顆洋蔥切絲,用 50 克奶油以文火炒香。炒到半熟時,加入三大匙白醋和一大匙水,接著轉大火後放入肝臟,在五分鐘內煎熟,最後再灑上鹽與大量胡椒調味。
【重點筆記】務必盡快吃完,絕對、絕對不要再加熱。如果不能馬上吃完,比起加熱,冷冷的吃會比較好。

米蘭
相反地,炙熱高溫卻是料理米蘭風肝臟的理想狀態。屬於米蘭炸肉排 (cotoletta alla milanese) 的變形,是一種裹上麵包粉油炸的料理。用上整片小牛肝,拍乾以後先沾上全蛋蛋液,接著裹上麵包粉,稍微按壓使其黏附在肝臟表面。最後用大量花生油油炸,必須注意需要在數分鐘內起鍋,最後如同上述食譜,煮好後再行調味。

柏林
同理,準備柏林式肝臟料理的時間也很斤斤計較。首先,將四顆蘋果削皮去核,再切成一公分厚薄片並灑上檸檬汁。接著以鹽和胡椒替小牛肝切片調味並沾裹麵粉後,以些許奶油煎香兩面。取另一只鍋加熱奶油,並將兩顆洋蔥切絲,連同蘋果一起炒熟,炒好後放入幾大匙醋,搭配香煎小牛肝享用。

德國
在上千種的德國香腸中,有種用新鮮豬肝做成的香腸叫做 Leberwurst。不光只有肝臟,也包含膽管、膽囊等豬雜,先以鹽水川燙後,冷卻後連同總重量三分之一的生肝切成丁,加上多種香料和香草製成。灌入腸衣後,趁新鮮抹在麵包上吃。


台灣人愛吃豬肝,只是簡單煎過,外層焦香,咬開還帶有些許粉色的軟嫩口感令人無法抗拒。自己在家做,首先記得要挑選色澤紅潤而非暗咖啡色的新鮮豬肝,切片時記得不要太薄,至少要 0.5 公分才不會一下就煎老了;切片後要洗掉血水,避免煎出來口感不佳、顏色暗沉,洗淨後用紙巾稍微拍乾;再來依個人喜好,可以抓點太白粉快速炸過以後,再原鍋爆香鹽、糖、白胡椒粉、醬油、香油快炒起鍋;又或是直接以上述各種調味料與太白粉抓醃,再下鍋煎,但記得油量要夠多才比較滑嫩。

文章來源:
THE SCIENCE OF LIVER

編譯:Patricia Ma
編輯:Cindy Lo
圖:Food52, Rocket & Squash, Tesco Real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