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虧轉盈,台灣最大有機農場的經營秘訣⎪永齡農場專訪


Sponsored by
編輯: Patricia Ma

2006 年開始,台灣連年爆發食安危機,吃得健康又安全成為現代人最關注的議題之一。這股風潮造就不少商機,有機蔬果也是其一。其實除了小農,早有不少科技大廠投入這塊市場,比如鴻海、台塑、群創等,利用企業既有資源與經營思維,表現得有聲有色。

其中,鴻海旗下位於高雄杉林區的永齡農場,佔地廣達 54 公頃,將近兩個半大安森林公園,栽種 300 多種有機蔬果,為全台規模最大的有機農場。

但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永齡農場曾是一片荒蕪。2009 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洪水、土石流、山崩無情肆虐,高雄市小林村甚至慘遭滅村。當時在政府號召下,慈濟蓋房,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蓋農場。他透過永齡基金會,捐助近 8 億元打造園區,提供災民工作機會,幫助他們自給自足。

回顧當初,整片土地佈滿石礫,經過數年挖除石塊、堆肥改善土壤、修復供水系統,終於在 2013 年獲得有機認證。然而,有機認證拿到了,報表卻仍是年年斥字。直到 2014 年郭台銘找上吉品養生無毒蝦創辦人白佩玉,原本年年超過五千萬元的虧損金額才逐年遞減,甚至在去年達到損益兩平。不算長的三年期間,她是怎麼做到的?

▲ (右圖)永齡農場白佩玉執行長

一是打造品牌,二是讓收入來源多樣化
畢竟要先賺錢,才能永續發展。白佩玉把 10 多年來打造無毒蝦品牌的經驗套用在蔬果上:「單靠生產不行,要打造專屬的農產品牌,才可能賺錢。」接手永齡頭幾天,她攤開報表,發現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客戶諸如學校、企業團膳等佔比高達 70% 以上,當下毅然決然告訴業務,必須大幅降低此類型客戶佔比,「斷了主要客戶,說實在風險很大,但我敢這麼做,是因為我夠了解消費者要的是什麼。」

吉品無毒蝦培養出大批死忠客戶,白佩玉了解顧客對健康的追求,於是她沿用原來的銷售渠道和消費者溝通。「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自有品牌。」她花費很多功夫,透過提升種植技術、訓練員工挑菜、導入自動化包裝等,把裸菜變成包裝菜,大大提升作物價值,賣進新光三越、JASONS、好市多、微風百貨、棉花田等精緻通路。

其中,在品管方面她特別有感:「農人往往覺得自己種出來的孩子都是最好的,但我告訴他們要從消費者的立場來看。花同樣的錢,為什麼一定要買佈滿蟲洞的、醜的、老的菜。如果要說服消費者有機菜就是不好看,我不認為這個市場可以一直這樣發展下去。」她認為一定要依照市場需求訂立標準,做出高品質的有機蔬菜,否則無法在同類產品裡做出差異化,無法突出。

話雖如此,蟲蛀情況較嚴重的 B 級產品當然也不能浪費,所以永齡也跟團膳、餐廳合作;並透過食品加工,製成酵素、果乾、香草茶等耐運送、耐儲藏的產品,增加收入來源。

透過環境教育,提升消費意識
光賣菜不夠,她還賣地方特色;以生產為主,以觀光休閒為輔。「如果只靠嘴巴講,沒辦法讓消費者實際體驗,他們不容易理解。」白佩玉說,永齡農場不但有具備環境教育講師執照的導覽人員,為公家機關、學校設計課程,也開放一般大眾觀光。「現代許多孩子假日不是在賣場度過,就是玩手機、電腦,但如果把他們丟到農田裡,他們往往充滿好奇心,透過發掘、提出問題,進而理解生態鏈,這就是教育。」

白佩玉希望,透過引領消費者理解生態,促使他們開始對生產者提出要求。「不一定要買我農場的東西,但希望他們懂得要求生產者,不用除草劑、減少農藥與化肥的使用,減少對土壤與環境的傷害。」

消費者越理解,就越有可能願意以消費支持生態永續,不管是家庭採購,或者支持使用有機農作的餐廳。「必須要有更多人在意,並用消費來支持,有機產品才可能邁向平價。」

結合鴻海的科技力量,解決農業痛點
從管理到行銷,白佩玉認為事在人為,唯一無法掌控的是大自然。「我只能靠後天,盡可能把影響變小。」她想到的辦法是利用科技輔助農業。

她發現從生產到銷售,每個環節都藏有痛點。對生產者來說,不僅自然災害、管理紊亂會導致產品良率欠佳、產量不穩,甚至該種什麼、賣給誰都是根本問題。而產銷體系一環接一環,供貨品質、數量不穩也讓通路商十分頭痛,「我認為這是過去有機作物難以推進的原因之一。」

在科技背景的支持下,白佩玉找來團隊研發「簡單農」綠色農業智能平台。「跟賣有機蔬果給有健康需求的消費者一樣的道理,我們不是在創造新需求,而是把農人、通路商隱性的需求找出來,滿足他。」她形容她的團隊像是翻譯機,基於科技背景以及管理農場的經驗,以科技人聽得懂得語言「轉譯」農務需求,將複雜的監控科技,以易於操作的平台呈現,提升實用性。

「簡單農」究竟改善了哪些問題?

在生產端,將近年來最夯的大數據分析與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技術應用在農業管理上,「簡單農平台可以連接各種品牌的監控設備,一一記錄周圍環境與土壤的溫度、濕度、病蟲害狀況等田間數據,利用雲計算匯出報告,幫助農人看見過去忽視的問題,做出更精準的判斷,不再只是靠兩三張照片就做判定。」白佩玉說。光是搜集數據當然還不夠,必須進一步利用數據,找出能夠實際改善作業流程的方法。因此,全台第一套依據作物生長模式而聰明給水的智慧灌溉系統也在永齡農場展示。

至於銷售,她則逆向思考——從銷售端回推該種什麼作物。「市場端先下採購單,我們再生產。」她說,永齡農場產量龐大,必須確保產品賣得掉。因此她「不會等到生產出來再找買家,每樣作物要賣給誰在栽種之前就知道了。」如今,此概念也融入簡單農系統,其中的採購平台將媒合買家與農家。接著再透過人工智慧,自動安排生產排程,包含溫室分配、入庫數量、販售渠道等,完善的種植計劃將提升土地利用率。

「未來,我們將對外開放此平台,提供更多農友、採購者一起使用,照會更多人。」她提到接下來即將和桃園縣農會有機葉菜班合作。然而高科技的引進門檻會不會太高?白佩玉解釋到,透過政府的補助計劃,農友獲得監控設備,再搭配永齡協助導入此管理平台,其實是可行的。

如果,簡單農平台如預期般運作順暢,不但將提升作物品質與產量,更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幫助農人擁有應得的收入。對於接下來的發展究竟如何,我們也將持續關注。

白佩玉說:
當消費者瞭解農業與這片土地的關係,會更願意用消費來支持生態永續。改變消費觀念,必須要生產者、餐飲業者、消費者一起努力才行。所以我參與 COOKMANIA,共同倡議友善土地的理念。」COOKMANIA 是由一群餐飲人發起的活動,透過交流,共享資源,期望創建一個更好的飲食環境。
關於專題報導:NOM Magazine 謹守編輯道德守則,與讀者和合作夥伴維持互信、透明的關係。基於此規範,專題內容製作過程將保持其應有創作空間與創作自由,而合作夥伴認同也瞭解,並不會干預其專題的任何報導及相關內容。

採訪/ 文:Patricia Ma
編輯:Cindy Lo、Naomi Chen
圖:永齡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