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飲食大革新:不殺動物,還是有肉吃!


編輯: Ting Wei

雖然,純素及生食等飲食方式越來越普遍,但葷食的人還是佔了一大部分,肉類、蛋和乳製品,沒有一樣不是從動物身上取得。動物被關著、被施打生長激素、被人類當商品對待,就算每一步我們都心存感激,牠們所受的苦,卻是身而為人的我們難以感同身受的。

Singularity HUB 報導,因為愛護動物及自然環境,甚或對人權的關懷,有的新創公司投入研發更友善的動物食品,他們從動物幹細胞或植物中萃取原料,培育成肉類、海鮮或乳製品。

動物幹細胞培育出肉品

因為不喜歡傳統肉類生產時帶來的副作用,如含抗生素或病菌的肉及對環境造成的汙染,成立於美國舊金山的 Memphis Meats 取用動物幹細胞,以氧氣、糖及礦物質做為肥料栽培。幾週後,生物反應器¹裡的幹細胞長出骨骼與肌肉,幾乎跟「真肉」沒兩樣。

註:¹提供生物化學反應的設備,通常利用酶或酵素來模擬生物的功能,以進行生化反應。

不僅能長出牛肉、豬肉及禽類肉品,還少了污染物與對環境造成的負擔,Memphis Meats 的新肉技術聽起來很吸引人。不過,別高興的太早,因為價格過高,目前還沒對外販售,相信隨技術進步,成本將降低,進入超市指日可待。

1

植物蛋白 X 海藻 = 蝦

另一間位於舊金山附近的 New Wave Foods,則針對蝦子尋找替代方案。

執行長 Dominique Barnes 說:「美國人吃最多的海鮮就是蝦子,蝦子造成的問題也最多。」奧勒岡大學的研究人員 J. Boone Kauffman 估計,蝦子多產的東南亞,有五到六成的養殖場佔據了原先紅樹林生長的地方。問題是,紅樹林不僅能保護生物多樣性,還能儲碳,所以當紅樹林被砍伐殆盡,大量的碳無處可去,這也就是蝦的碳足跡比牛多 10 倍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在於,許多北美、歐洲及日本進口的蝦源自東南亞,由當地奴隸以血汗勞力培殖。這也是讓 New Wave Foods 投身研發的原因之一。

因此,他們取植物蛋白及海藻培養出蝦子的替代品,保有相似的外型、味道、口感與營養,做出人道、永續而美味的新品種海鮮。

2

乳糖不耐症患者的福音

因為對環境永續的熱情,加上東亞其實有高達 90% 的成人有乳糖不耐症,舊金山的 Willow Cup 視亞洲為重點開發市場,以植物蛋白做出奶泡及奶精等更健康、對環境更友善的乳製品。

雖然 Willow Cup 的系列產品還在開發階段,不過,因為亞洲的茶及咖啡的市場蓬勃發展,生技網站 Biotechin.Asia 預測,這類的產品可能對亞洲非乳製品的產業造成革命性影響。

3

雖然無法預測未來飲食會如何發展,但不管是為了地球、生態、別人,還是自己,種種原因都趨使我們以更友善的態度,與萬物和平共處。更讓人好奇的是,如果未來不殺生也能吃肉,那基於對動物關懷而吃素的人,有沒有可能加入吃肉的行列呢?

資料來源:
In the Future, Our Favorite Animal Products Will Be Animal-Free
Shrimp’s Carbon Footprint Is 10 Times Greater Than Beef’s
Willow Cup – Promoting a new ‘dairy’ culture with plant proteins
編譯:Ting Wei
圖:globalmeatnews/newwavefoods/WillowCup/memphism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