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專題贊助:「尋找更好的健康風味」專題由營養二次方贊助。NOM Magazine 謹守編輯道德守則,與讀者和合作夥伴維持互信、透明的關係。基於此規範,NOM 專題內容製作過程將保持其應有創作空間與自由,而合作夥伴認同也瞭解,並不會干預贊助議題的任何報導及相關內容。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亦節節攀升。據網紅行銷平台 Upfluence 資料顯示,2018 年全球健康食品市場約值一兆美元(約 30.5 兆新台幣),大多數消費者願意為健康食物支付更高價格,16 至 35 歲的千禧一代尤甚。而就台灣而言,根據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東方線上調查,15 到 64 歲的消費者除了重視蔬果攝取及營養均衡,也重視鹽份及調味料的減少使用。
但餐飲業媒體 Foodbev 指出,由於健康飲食資訊泛濫,加上現代人生活忙碌,在選購食物時,消費者往往無法分辨信息對錯,也無暇耗費太多時間進行選擇。因此,吸引消費者的關鍵在於提供簡潔明瞭、條理清晰的準確資訊,而近來科技方面的創新正好發揮關鍵作用,銜接消費者和飲食產業之間的溝通與了解。
自從網路出現,消費者不必像從前那般依賴書籍,在線上亦能獲取豐富的資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孕生出各式各樣的 app,其中不乏關注健康的選項,譬如 My Fitness Pal 讓用戶隨時記錄每餐吃了什麼。而隨著圖像辨識 (image recognition) 技術的開發,消費者甚至不用打字,直接拍照即可獲得食品資訊和紀錄餐點。譬如,Calorie Mama 和 Foodvisor 結合圖像辨識和人工智慧,根據餐點照片分析食材並估算份量,記錄每餐攝取的熱量、蛋白質、纖維和其他營養成分,也可以辨識包裝食品或掃碼分析。結合用戶身高、體重、減肥目標等數據,app 還可以限定每日的卡路里攝取量。
而對於有特殊飲食需求的人來說,食品原料資訊的匱乏,往往為採購帶來許多不便。創辦於 2014 年的 FoodMaestro 專為食物過敏者而設,以解答「我能不能吃它?」為出發點,攜手英國 Asda、Sainsbury’s 和加拿大 Walmart 等大型食品零售商,收錄逾十萬種食品的原料和營養信息,再由專業營養師核實認可,提供可靠的食品資訊。消費者輸入飲食需求後,掃碼便可得知食品是否符合需求,也可以在 app 內搜尋和購買食品。
圖:Foodvisor 結合圖像辨識和人工智慧技術,從照片分析餐點營養成分。
同樣,在日本,專為穆斯林提供便利飲食資訊的公司 Food Diversity 開發了清真飲食 app Halal Gourmet Japan,用戶可在 app 或網頁上搜索清真餐廳和祈禱室,也可以拍照判斷包裝食品是否適合穆斯林及素食族群食用。目前其持續增加可對應辨識的產品,且將擴大至過敏原食品的判斷。
無論是透過拍照來判讀餐點營養成分,還是以包裝食品為主的 app,都反映出消費者對精確資訊的需求。餐飲業者不妨以此作為參考,在菜單中寫明營養成分以及是否符合特殊飲食習慣等資訊,也可以提供線上下單後分享餐點到飲食記錄 app 的選項,以便顧客控管日常飲食。
此外,一些科技還可以幫助餐廳解讀市場需求,捕捉最新商機。美國 B2B 新創 Tastewise 採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研究,實時分析數十億個數據點,包括每月上傳至網路的十億餘張食物照片、逾 15 萬間美國餐廳的菜單和百萬餘份線上食譜,藉此判斷現有市場需求並預測即將走紅的食材。
就健康飲食趨勢而言,Tastewise 今年初發布的消費者食物趨勢報告顯示,在美國,自製健康食物的討論度遠高於餐廳健康餐點,可見餐廳供應的健康餐點數量比不上消費者的需求量,而且從兩者之間的量差可推斷出這塊市場空缺價值高達 91.8 億美元(約 2800 億新台幣)。比方說,許多堪薩斯州的餐廳都沒有根據健康餐飲趨勢作出調整,但如果它們有那樣做的話,每年營收或可上升 11 億美元(約 336 億新台幣)。與之相較,美國紐約餐廳管理集團 Pure Grey Culinary Concepts 採用了 Tastewise 的建議,該集團國際 VP Guy Heksch 表示,大至鎖定目標顧客群和捕捉萌芽階段的微趨勢,小至擬定菜單和餐點配方,預測分析都有助於集團調整決策策略。
總體而言,消費者需求日新月異,傳統資訊來源也許已不足以讓飲食產業時時掌握市場脈動。而近年的趨勢中,又可見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飲食健康,身在其中的餐飲業者又可以怎麼做來呼應趨勢呢?思考的起點終究回歸到經營餐廳的目的,再考慮如何執行。而這些以健康為訴求的科技服務不失為解方之一,比如藉助大數據觀察潮流風向,以當紅食材抓住顧客味蕾。可以確定的是,在這一波波創新中,業界多了不同管道來洞悉市場需求,而消費者也對正確的飲食營養資訊有更多了解,科技的注入正一步步拉近飲食產業與消費者的距離。
延伸閱讀:
看更多「尋找更好的健康風味」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