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在台灣是西式料理的顯學,但當你翻開高級牛排館的菜單,你真的明白乾式與濕式熟成的差別嗎?對老饕來說,到底哪種熟成法比較美味,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但是兩者真有高下之分嗎?
想要明白這一切,就要先談談屠宰與熟成兩個概念。
《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一書談到,動物死後,短時間內肌肉是放鬆的,如果趁著此時立即分切烹煮,肉質會特別軟嫩,像是台南有名的現宰牛肉湯。可是,很快地當肌肉纖維的控制系統失效,引發蛋白絲收縮,纖維會就此固定,發生所謂「屠體僵直」¹ 的現象,如果在這個階段烹煮,肉質會非常老硬。而肉販將屠體掛起,便是要借助重力讓肌肉伸展。
¹ 牛肉大約是屠宰後 2.5 小時,羊、豬、雞肉則約 1 小時以內。
然後來到下個階段:肌纖維內消化蛋白質的酵素開始破壞締結組織,便邁入熟成。牛肉要一天才會開始熟成,豬和雞則是數小時之後。
肉品和酒與乳酪一樣,經過一定時間的熟成,緩慢的化學變化不但會使肉質變得軟嫩,也會讓風味更好。雞肉經過 1-2 天便能強化風味,豬和羊肉則需一週左右,牛肉則可熟成更長的時間。
Dry-Aged Beef 乾式熟成牛肉
The Kitchn 報導,完整的半隻屠體或初分肉塊 (primal cuts)²,在未包裹的情況下,吊掛在零度以上(約 1-3°C)的恆溫恆濕環境裡熟成數週,就是乾熟成。低溫能抑制微生物生長,適度的濕度則使肉中的水分緩慢蒸發,讓肉變得更緊實、滋味更濃郁。
² 歐美地區牛肉屠宰時會先分割為肩肉 (chuck)、肋脊 (rib)、前腰脊 (short loin)、後腰脊 (sirloin)、臀肉 (round) 等十二塊,然後再細分出翼板牛排、牛小排等部位。
肌肉酵素則經過一連串複雜的作用,將細胞分子裂解成不同物質,讓肉品發展出濃郁的肉味和果仁風味。同時也會弱化締結組織,帶來兩大影響:烹煮時便會有更多膠原蛋白溶解成膠質,使肉更加軟嫩多汁;減少締結組織受熱時造成的擠壓力,減少烹煮時流失的水分。
乾式熟成的好處是肉質軟嫩且滋味飽滿,缺點則是代價高昂。水分蒸發減少肉品約 20% 的重量,此外還要將乾硬、腐敗、甚至發霉的表層修清,耗損率非常高。
Wet-Aged Beef 濕式熟成牛肉
相較乾式熟成是古老的技術,濕式熟成則是在近代,隨著塑膠與冷藏的使用發展而成。在此過程中,分割好的肉塊以真空包裝於塑膠袋中,再運送至市場。從屠宰到販售的 4-10 天平均時間裡,能隔絕空氣並保持濕潤,此時酵素會開始啟動濕式熟成作用。
酵素依然有時間軟化肉質至適口狀態,最棒的是不會因為脫水產生絲毫浪費。另外,濕式熟成也不需要購買昂貴器材來控制溫濕度,售價自然便宜許多。
乾式或濕式,哪個好?
老實說,好壞全看個人喜好。兩種做法最大的不同在於風味。乾式熟成帶有燒烤與核果香氣,濕式熟成則能嚐到些微鐵質的味道,也就是血的味道,此外也較缺乏深度。
除非有特別標示是乾式熟成,一般在超市賣場買到的進口牛肉多是濕式熟成的肉品。可能是這個原因,使得有些人比較習慣濕式熟成的牛肉風味,而一開始接觸乾式熟成時比較沒興趣。
但若有機會,請務必嘗試看看乾式熟成牛排。雖然得花上好幾張小朋友,但或許會從此發現新大陸。
在料理手法水準一致的前提下,乾式或濕式熟成牛肉其實沒有絕對的好壞,個人觀感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不過換個角度想想,在氣候變遷日益嚴重,許多人提倡少吃牛肉以減緩地球暖化的時刻,乾式熟成牛肉所浪費掉的份量之多,實在令人不得不好好思考是否該適時克制口腹之慾才對。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一書。
文章來源:
What’s the Difference? Dry-Aging vs. Wet-Aging Beef
編譯:Patricia Ma
編輯:Cindy Lo
圖:Premier Meat Company, Gear Patrol, Pat LaFrieda Home De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