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談台菜、談台味,雖然越多人關注越好,但有些內容無所本、無所根。老台菜是有文化、有記憶、有深度的菜餚,充滿了故事,也有邏輯與理論,因此我上課時一定要先上文化課,讓大家明白每道菜的歷史典故,希望大家想做老台菜,先固其本、固其起根,把根本做好了,再尋求超越也不遲,否則沒有根本的台菜,只能落得原味盡失、格局又做不大的下場。
我從小跟著長輩一起生活,早就將台菜視為生命中的一環,我的舅舅們曾對我說:「看妳年紀輕輕,身體裡面卻住著三百多年的靈魂,是個老太婆了!」老台菜是我生命中的一環,牢不可分,對於不熟悉老台菜的人,我只希望以說故事的方式將台菜娓娓道來,讓大家了解並重拾失落的美好。
現代人接觸資訊的管道豐富,很容易自我學習,建立自己的料理邏輯與想法,在我的課堂上每次上課的二十名學員中,大家用的都是相同的食材、相同的教學內容、相同的學習步驟,但學員製作出來的口味就是有二十種,原因就是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思考取向、有自己的手勢、自己的動作,做出來的菜色在口味上就一定會有些微的不同。
以前我做菜時也有個人主觀的想法,做出來的是我個人的味道,我的口味偏淡,但老師傅說,「我們要做出的應該是大眾的口味,而不是個人的口味」, 他還說,「其實早年的老師傅也有個人主義,也想要變,但是要做出老滋味, 就必須在會做自己的味道之後,再思考傳統老滋味應該是什麼味道,然後把味道加足或減弱」。老師傅傳授給我的要訣,讓我永遠記得在做好菜、試味道的時候,要多試幾次,不斷去模擬自己的味道跟老滋味之間的關係。
所以每次我在調味時,常會不經意的露出微笑,有時候是得意調出了自己的味道,但這時還不能滿足,接著還要試著調出老師傅要的味道,如此才能讓我和老師傅之間零距離,這才能讓我不但能做出自己的味道,也能讓老滋味不失傳,因為老滋味一旦失去,老台菜就沒有留存的一天了。
紅燒羹 — 帶出菜尾湯豐厚的主體層次
現今「紅燒羹」是個很尷尬的菜名,一般人大多聽不懂,但如果多加「魚翅」兩字變成「紅燒魚翅羹」,許多人就懂了,其實這正是傳統菜色經過多年演變後的「變奏版」,但也導致現代人反而不太容易了解這道菜原本的樣貌。會做紅燒羹這道菜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得好並不容易,要知道早年這可是考驗師傅功力的一道菜,紅燒羹做得好,就可算是名師了!
提到魚翅這項食材,因為環保的關係特別引起爭議,也讓我在上課時常常感覺到困擾,不講「紅燒魚翅羹」學生聽不懂,講了不但怕引起學生側目, 而且我做的紅燒羹通常沒加魚翅,豈不是「與事實不符」?
一般人以為魚翅價貴,紅燒羹的主角非魚翅莫屬,其實在正統台菜的紅燒羹裡,主角不是魚翅,而是「爆皮」!爆皮提供了品嘗時的特殊口感,加了魚翅只是變成貴價的菜,價格可以拉高,但魚翅在口感上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懂吃的饕客會將紅燒羹視為評定師傅手藝的標準,倘若師傅端出的紅燒羹吃起來偏甜,其他菜路也一定偏甜;倘若太酸了,代表師傅做菜的口味太重,對酸味的拿捏不恰當,就盡量避點紅燒、糖醋類的菜;如果師傅做出來的味道偏淡,十之八九是新手還不成氣候,因為新手師傅在調味上會膽怯,不敢做足味道,過度的小心反而使味道不足,所以從調味就可看出一名師傅的成長階段。
桌菜起手式,前三道藏美味密碼
在過去的辦桌宴席上,最重視的是前三道菜,這也是檢視總舖師功力的依據。第一道菜是冷盤。可別小看只是一道冷盤,如果端上來的冷盤料好、實在、份量多,就可以放心的準備大快朵頤,代表今天的菜餚值得期待,大可慢慢品嚐,別吃太快了。
我曾經參加過一場宴席,第一道冷盤就端出整隻龍蝦做的沙拉,不但份量之多令人驚艷,後續的菜色也都澎湃且繽紛,每道菜的份量都足,口味也很到位,賓客吃到第七、八道菜後就吃不下了,共同的評語都是「主人家非常大方,總舖師做得太豐盛了」。第一道菜有如起手式,總舖師總是會不經意的在冷盤這道菜餚上露出線索,整桌菜的經費及菜色,單在冷盤中就能顯現出來。
上了冷盤之後,第二道菜就是紅燒羹,羹類的酸要婉約,不能太過搶眼突出;甜則要甘甜柔和。要如何在酸和甘甜之中拿捏得恰到好處,對師傅是一大考驗,甚至昔日老饕們在餐宴上吃過第二道的紅燒羹後,就會決定是否要留下來繼續享用,若是味道不好就會離席走人,對接下來的菜品毫無眷戀。
常有人問台菜為何會有那麼多羹?羹的意思是「源遠流長」,讓賓客吃出好采頭,但是要做出好吃的羹菜並不容易,最主要是湯頭在勾芡後味道更突出,好的味道更好,但壞的味道也藏不住,要手藝非常純熟的總舖師,才能次次都駕馭得了好的羹菜。
宴席的第三道則是紅蟳米糕。關鍵在於糯米是否粒粒分明,米粒的濕軟度是否恰到好處,糯米吃起來是否有Q彈的感覺,看的是總舖師蒸糯米的功夫,來賓也會看總舖師用醬汁拌糯米的功力強不強,是否將糯米拌得夠均勻,米粒吸飽醬汁之後是否晶瑩剔透,這道菜考驗了總舖師對糯米的詮釋功力。
我在撰寫《總鋪師辦桌》這本書前,曾到處尋訪老師傅,也當了許多年的免費水腳,希望能「打工換故事」。有位師傅有回接了一百桌的廟會宴席,因為這場宴席有好幾位未來可能會訂桌的重量級潛在客戶,關係到師傅往後能否接到大單,如果當天的菜色做得好,後續訂單就能源源不絕;但只要稍不留神、出的菜有瑕疵,訂單就沒了,師傅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辦桌當天一大早,師傅到了現場就緊張得猛吃檳榔舒緩壓力,下午四、五點即將面臨殊死戰,師傅更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沒想到最後關頭竟突然找我過去,低聲告訴我:「糟了!今天檳榔吃太多,又太緊張,紅燒羹的味道根本調不出來!」眼看大勢已去,只好「死馬當活馬醫」找我救急,因為他以前就發現我的味蕾精準,只是他不好意思公開對外人明講。
我臨危受命上場當起大廚,掌管一百桌的紅燒羹,可能是初生之犢不畏虎, 一點也沒想到緊張害怕,只想把握難得的機會多學點經驗,認真的一試再試味道,調完味後不免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味道調得很不錯。
當宴席端出第二道菜的紅燒羹時,師傅緊張的走入席間觀察每一桌客人享用情形及口碑,我也尾隨在後,想知道自己的處女作是否能得到客人肯定,會不會砸師傅的招牌。結果一百桌走逛下來,幾乎每桌都讚聲連連,師傅當場就收穫了不少訂單,開懷大笑,而我個人也因為能力受到肯定而激動不已。從這個小故事就可以知道,紅燒羹在宴席中的地位,以及對總舖師來說有多重要!
紅燒羹食譜
材料 (以十人份電鍋為一份為例)
大白菜 10 兩
桶筍絲 8 兩
肉絲 10 兩(選用前腿梅花肉較軟嫩)
蝦仁 5 兩
火腿片 5 兩(早餐火腿片)
爆皮 5 兩
扁魚 3 兩
大骨 3 支(熬高湯用)
扁匙骨 2 支(熬高湯用)
調味
醬油適量/ 二砂糖適量/ 鹽適量/ 白胡椒粉適量/ 五賢醋 2 大匙
做法
1. 事先將扁魚爆好備用。
(1). 將扁魚剪成二至二點五公分的大小。
(2). 冷鍋時放入鍋裡, 開小火慢慢煸並輕輕翻動。
(3). 腥味會漸漸被逼出,過程中要適時靜置一會兒,再持續翻炒,慢慢就會看到有煙上升,魚油釋出。
(4). 等渾厚的扁魚香味飄出、顏色加深, 才加入少量的油去爆炒,此時火可稍微大一點。
(5). 鏟子先將扁魚鏟高再自然灑下,就靠這個小動作,不需要太多油也能讓扁魚很酥,等顏色變深。
(6). 炒到變咖啡色即可,不能太焦否則會苦。
2. 事先熬一鍋高湯,將大骨和扁匙骨放進水中後,先加一些再開始熬三小時;或也可將骨頭放入快鍋裡煮五十分鐘,熬好後過濾出高湯備用。
3. 火腿片切絲備用,但不要太細。
4. 爆皮要先泡水約一小時,或放進滾水裡川燙過,再用冷水沖洗以去除油耗味。洗過後瀝乾,剪成適口大小備用。
5. 大白菜洗淨,切成約兩公分寬。燒熱一鍋水,將白菜川燙過以去掉生菜味。
6. 肉絲加適量醬油、糖抓勻。將油燒熱後,放入肉絲過油,撈起瀝乾備用,過油時間不要太長以免肉質變老。
7. 蝦仁灑點鹽、糖、太白粉,抓醃後,快速以熱油過油,撈起瀝乾備用。
8. 在大鍋子裡注入高湯,放入先前準備的大白菜、桶筍絲、豬肉絲、爆皮一起煮滾。
9. 轉小火再滾二十分鐘,加入蝦仁、火腿絲。
10. 依序加鹽調出鹹味,灑白胡椒粉增加香氣,加二砂糖製造甜味,加點醋創造酸味。最後勾芡、加香菜,就大功告成了。(如果要做菜尾湯用就不勾芡也不加香菜)
婉玲老師的小叮嚀
1. 購買爆皮時要聞一下味道,如果有很重的油耗味,代表品質不夠好。
2. 切火腿絲不能過細,大約 0.5 公分寬度即可,否則就變成日本料理的做法了。
刊載申明
本文內容來源為《 台菜本味:黃婉玲的菜尾湯和經典宴客菜》,由 NOM Magazine 編輯團隊精選刊載之,秉持編輯道德原則與共同推廣優質內容之合作初衷,刊載獲得正式授權,同時雙方不彼此干涉報導內容自主權。更多台灣人的飲食風土與典故,請見《台菜本味:黃婉玲的菜尾湯和經典宴客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