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茶搭配的趣味:侍茶師沖泡一期一會的體驗


編輯: Ann Yeh

無論是因為健康取向或是追求更不同的體驗,喝茶的人越來越多。別出心裁的茶單,也逐漸在高端餐飲的檯面上展露頭角,蔚為趨勢。但當中學問為何?又,侍茶師是在做什麼的呢?此次訪問到臺北祥雲龍吟的侍茶師 Nicole,以及晶華酒店 Robin’s 鐵板燒的侍酒師 Carlos,一起談談餐茶搭配的箇中妙趣。

侍茶師針對料理特性和茶本身的風味,決定搭配茶款、沖泡手法以及呈現器具,與餐酒搭配的邏輯其實是一樣的。對 Carlos 而言,「目前我們會先想好用什麼樣的酒款來佐餐,再用酒的特性去找出相對應的茶款。例如,白蘇維濃酒款清新爽脆,藉由杉林溪烏龍冷泡茶的冷冽感來表現。如果遇上酒體飽滿、單寧堅實的卡本內蘇維翁,深度烘培的鐵觀音就能派上用場。」

但遇上口味厚重的菜色,茶是否難以勝認搭配的角色?Carlos 認為不會,因為能以熱泡再冷卻茶液的技巧,取得味道較為厚實的茶。而找尋特殊茶款亦是解方之一,Nicole 分享她與稗田主廚一起花了兩年,找到現在一款於 1984 嘉義梅山做的 30 餘年老茶,味道厚實,用來搭配龍吟的肉料理。

茶器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之所以常看到以葡萄酒杯來呈現茶品,為得是要彰顯茶的氣味。Nicole 說,「酒有立即性的搭配效果,相較起來茶柔和許多,不過味道會一直留在嘴巴和鼻腔。其實人感受到味道有 80% 都是香氣上的感受,所以搭配時會針對茶的後味 (after taste) 下功夫。因此,我們幾乎都用酒杯來呈現茶。」

兩者在搭配方式上既然如此相像,那有何不同嗎?站在顧客品飲的角度,Carlos 認為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酒精。「這其實也是在搭配上最容易遇到顧客有疑問的地方。有些顧客會打趣的說,酒喝了會醉很開心,但茶卻會越喝越醒。其實我個人的體驗是,好的茶喝了會放鬆精神,而且喝了身體不會有醉酒的負擔,反而更開心。」

Nicole 則以侍茶師的角度來看。「酒在釀造過程中就已經決定風味了,最後就是搭配適合的杯器和溫度呈現。雖說製茶師已經做出成品,但侍茶師與茶之間產出的化學變化,是很有發展空間的。」

雖然茶的味道相對清淡,故而搭配起來相對較有彈性,但仍會遇到很不協調的搭配。Nicole 拿出茶葉盤,介紹茶款背後的磨合過程,有些經過兩季菜單方才上桌,比如苗栗客家酸柑茶 ¹。

「當初喝到酸柑的時候,覺得它實在太台灣了,非常喜歡。結果試過之後,稗田主廚反倒覺得太像迪化街藥草茶的味道,產生不小疑慮,但我決心要讓這款茶登上龍吟的茶單。多次調整沖泡方式後,等了兩季才出現適合的烤鰻魚料理。」

註 1:客家酸柑茶色黑有酸度,聞得到柑橘果香、陳皮香、土壤味和甘草煙燻味。客家人節儉,想要再利用祭拜過的虎頭柑,於是挖出果肉,加入茶葉和佛手柑,重複蒸曬九次,緊壓成茶磚。這款茶對喉嚨很有益處,古時用來作為保健食品。

除了太特殊的茶款以外,要符合主廚想呈現的感覺也有一定困難,甚至衝擊到侍茶師原本飲茶的習慣。Nicole 表示,有一款來自屏東的港口茶掛在她的心頭上一年多,才呈現給客人。「去年聖誕節時就找到了,我喝起來覺得超有意思,很像海水泡的茶,帶一點寶礦力水得的礦物風味和口感。本來想用來搭配特別套餐,結果沖給 chef 喝之後他說:這沒味道啊!」

這時候 Nicole 發現喝茶和搭配茶其實是不一樣的思考方式。「我發現 chef 有他自己對風味的理解。常喝茶的人可能會認為,茶就是清淡中帶點滋味,但 chef 著重的是整體表現。如果茶太淡太弱,就難以和料理碰撞出效果,淪為只是餐間洗味道的功能。」

最後 Nicole 以溫泡 60 度半小時後再冷泡 14 到 16 小時,加強港口茶的風味,終於說服稗田主廚。這款海洋風味港口茶現在用於搭配生魚片,料理中部分魚也是從屏東來的。海洋搭海洋,在地配在地,兩者背後的故事也相得益彰。

而餐廳中呈現的茶有何特殊之處?Nicole 認為,「雖然部分茶單上的茶也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但沖泡技術、溫度、茶器使用,以及茶與料理之間的化學變化,相信是龍吟獨一無二的版本。就算買茶葉回家,也很難複製同樣的體驗。這像是日本強調一期一會的精神,有時候客人想要喝去年喝到的茶,吃去年品嚐的某道菜,但很可惜今年就是沒有。所以我很珍惜每天煮茶的機會,因為可能就這一次了。」

餐茶搭配的邏輯不難理解,但每款茶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侍茶師如何以專業品味篩選茶款、如何以細膩心思和純熟手藝烹出茶的特性,佐以主廚的餐點,都是成就每次用餐體驗的重要元素。想必以後,能在餐廳中看到越來越多別樹一幟的茶單,呈現茶的美好。

NOM Magazine 關心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害健康,禁止酒駕。

採訪/文:Ann Yeh

編輯:Cindy LoWanyu Wang

圖:A Girl With Tea (CC BY 2.0)、Toshiyuki IMAI (CC BY-SA 2.0)、Calgary Reviews (CC BY 2.0)、Photo Graphic (CC BY 2.0)、Takashi .M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