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身體健康,要好好照顧!


編輯: 營養師專欄
企編/李宜燁 台灣癌症基金會南部分會 專案企劃
文/張心怡 台灣癌症基金會南部分會 營養師
70b3ec92973ccf35e61f010b95cf5c9d

永遠記住:多樣且天然食物來源、新鮮粗食少調味

2016 年 1 月,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 (HHS)及農業部(USDA)公佈了新版的飲食指南 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建議美國民眾選擇健康的飲食模式,打造健康的生活型態。指南當中也針對飽和脂肪、糖攝取量提出建議:降低含有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和糖類(sugars)食物攝取量,二者每日各別攝取量應少於(甚至更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 10%。

有趣的是,一篇發表在 PLOS 期刊標題為「飲食中飽和脂肪是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還是促進因素」病例對照研究文獻,研究為期三個月,受試者須接受 3 週為一階段,共計 6 階段不同的飲食模式,每一階段飲食模式熱量及蛋白質攝取量相同,但調整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以及飽和脂肪攝取量(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隨階段增加,飽和脂肪反之),結果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增加時,血漿飽和脂肪酸(16:1)也隨即增加,糖尿病和心臟病風險也隨之提高:血漿中飽和脂肪酸(16:1)濃度上升時,表示你吃進的碳水化合物並非作為能量消耗,而是轉為脂肪儲存;換句話說,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決定了飽和脂肪的去留

對於人體生理而言,必須脂肪酸是構成磷脂質、維持正常的生長、維持正常的皮膚狀態以及是前列腺素的前驅物。必須脂肪酸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而必須取自於食物的脂肪酸,為細胞膜和脂蛋白的重要成分。若在零脂肪或低脂肪飲食的情形下,老鼠實驗中發現會產生體重下降、生長遲緩、皮膚炎(dermatitis)、脫毛、尾巴壞死以及腎臟異常等症狀。

另一方面,若嬰兒或幼兒常期攝取低脂飲食會產生濕疹樣皮膚炎;成人體內因有脂肪儲存足以應付一時之需,較少發生缺乏症狀。必須脂肪酸有二 : 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以及次亞麻油酸(linolenic acid)。此外,脂質在人體的生理代謝中,還可以幫助脂溶性維生素(A、D、E、K)在腸道內的吸收、作為熱量的來源、避免人體熱散失、保護臟器、增進飽食感以及為食物增添美味、促進食慾。

三大營養素 : 醣類、蛋白質和脂質均能提供人體在功能運作時需要的能量,三者的運作在生理代謝中環環相扣,但由於身體‘使用’的優先順序的不同,不論哪一種營養素攝取過多或過少,皆可能影響其他二者營養素在身體中的使用。綜觀已開發國家營養調查結果,油脂攝取型態或許改變,但醣類攝取能力卻是不容小覷,若真的要達到養生的目標,飲食的習慣與內容還是建議遵循衛福部公告之國民飲食指南與指標來執行,永遠記得『多樣且天然食物來源、新鮮粗食少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