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越混血的街頭美食:越式三明治


編輯: Ting Wei

想像一下,大口咬下外脆內軟的麵包,緊接而來的厚實肉片、爽脆黃瓜及各式蔬菜,伴隨鹹香醬汁的濕潤溫醇,原本熱的讓人汗流浹背的天氣,此時此刻似乎都與你無關。這,就是越式三明治。

lemongrass+steak+banh+mi+closeup

越式三明治,有人稱越式法國麵包,越南人叫它 Bánh Mì,直譯是麵包的意思。越式三明治最大的特色在於,越南人有時會將米粉*與麵粉加在一起,讓麵包的口感更鬆軟,與口感偏硬的法式長棍麵包不同,也更能塞進豐富餡料

*較常見的有在來米粉及蓬萊米粉。

美國飲食作家 Andrea Nguyen 曾盛讚:「越南料理結合了東南亞及西方的元素,而越式三明治正是其中的完美代表。」對切的麵包裡夾烤肉、自製肉糜、火腿、肉凍、醃蘿蔔、辣椒及香菜等,最後淋上美極鮮味露(Maggi Sauce)*及美乃滋,鹹辣香甜等各種滋味在嘴裡流竄,多層次的清爽正是越南飲食的特色。

*由法國人自歐洲引進越南的調味料,以小麥蒸餾精製而成,用以提升菜餚的鮮味。

雖然 19 世紀中晚期越南就已是法國的殖民地,不過越式三明治卻是 1950 年代才漸漸發展起來。起初,這道菜只見於路邊攤,當時的有錢人怕染上疾病,並不喜歡到路邊攤吃飯,所以比起它的美味,更多人對它的印象是窮人的食物,便宜又能飽餐而已。1975 年越戰結束,不少越南人逃離祖國,越式料理跟著被帶往世界各地。

1980 年,逃往美國的越南難民 Lê Văn Bá 與他的兒子開始在一間電腦製造廠前,以餐車的形式販售越食,越式三明治便是菜單的其中一樣。沒過多久,他們的料理就受到當地勞工及學生的注目。1983 年,他們創立餐飲公司 Lee Bros. Foodservices, Inc.,至今在加洲北部與超過五百間餐車配合,提供餐飲服務,更於去年進軍國際,台灣還是他們海外分店的第一站。

牛津字典於 2011 年納入 Bánh Mì 一詞。現在,從越南、美國、墨西哥、英國、日本到台灣,都能見到越式三明治的身影,美國食品公司 Hodo Soy tofu 的執行長 Minh Tsai 認為,正因其物美價廉,才如此受到歡迎。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的它,不再是貧窮的代表,反而成為食客眼中,親切又美味的療癒食物。

資料來源: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s ‘Banh Mi’ to Dictionary
Bánh Mì: The Rise of the Vietnamese Sandwich

14Vietnamese Pork Banh Mi Sandwich with Cilantro and Daikon1115

文字:Ting Wei
圖:Vietbao/Neogaf/Lazy Cat Kit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