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杯咖啡,翻翻雜誌看本書,本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樂趣。就在本週末 12 月 1 日、12 月 2 日,「haveAnice Festival 有質生活文化展」,於松山文創園區一號、二號倉庫,塞進滿滿的咖啡香與文藝氣息。
2017 年 4 月,線上雜誌《have A nice 有質讀誌》以生活中不同面相的藝術為發想,展開第一回「Culture & Art Book Fair」;同年 7 月,續以咖啡為題,舉辦了「Culture & Coffee Festival」,以由淺入深的方式,引領大眾進入咖啡的世界。今年,首度結合書展及咖啡展一起舉辦「haveAnice Festival 有質生活文化展」,台日共計 160 個品牌盛大登場。
「我們就像咖啡展入門班,不比拼器具設備,不鑽研艱深的咖啡知識,而是用更生活化的方式,拉近咖啡與人們的距離,希望讓更多人開始接觸咖啡,愛上咖啡。」haveAnice Festival 執行委員會陳妍汝說。比如上一屆,元益蔘藥行用中藥材調製咖啡,GAVAGAI Café 將 espresso 當作顏料作畫,又或是邊理髮邊喝咖啡,邊聽著樂團現場演奏咖啡主題歌曲,都是咖啡融入生活的體現。而這次,又多了濃濃的書香與文藝味。
「台灣的咖啡展幾乎都是咖啡相關從業人員主辦,因此,haveAnice 最大的不同是,策展者的出發角度不一樣,期藉由深厚的日本地緣關係,加上獨到的跨界思維,更像是在做一個策展,而主題是咖啡。」資深咖啡人王詩鈺觀察。
亮點一:喫的咖啡 X 雜誌圖書館
悠遊穿梭於兩個倉庫,沈浸在咖啡香、書香裡,多愜意。為了串起咖啡與書之間的連結,讓愛書的人也愛上咖啡,引起更多共鳴。haveAnice 特別找來資深咖啡人王詩鈺,由她策劃「Boven 雜誌圖書館」以及「COFE 喫的咖啡」聯名攤位。
來到這攤你會發現,品味咖啡不只是用喝的,還可以用讀的,甚至用吃的。擁有約 20,000 本藏書量的 Boven,特別規劃一系列咖啡主題選書;再配上本土食材達人顧瑋的全新力作 COFE——將不同產地、莊園、處理法、烘焙度的台灣精品咖啡,與屏東可可脂、冰糖精煉製成的「喫的咖啡」;一次享受這顆小巧果實的各種可能。(台灣咖啡風味輪限量海報,同步現場販售發表。)
說到 COFE,「顧瑋對咖啡一直都有夢,她的夢不是開店,而是尋找咖啡有沒有更多商品化的可能,好讓台灣咖啡永續發展。」王詩鈺說,身為 COFE 食飲總監,她也以永續概念為延伸,徹底利用咖啡果實與葉,為 COFE 設計了專屬佐搭飲品 COFE Tea 咖啡果葉茶,並帶到這次展覽。這次除了設攤,NOM Magazine 也特別請到身為 COFE 食飲總監的她,以及將 COFE 從無形概念化為有形產品的巧克力職人楊豐旭,解密製程。
亮點二:平均年齡超過 70 歲的吧檯手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用來形容「Oh Old! 心齡感-鵪鶉鹹派 X 熟齡吧檯手」再貼切不過。「Oh Old!」來自台南,由研究社區營造議題的成大建築系的奕仁與團隊夥伴,集結一群年輕店家老闆共同創辦,他們為了和社區裡的阿公阿嬤建立友好關係,開辦了一系列課程活動,其中老屋咖啡館「鵪鶉鹹派」特別教起鄰居阿嬤怎麼煮咖啡。
幾位阿嬤從 2017 年 11 月開始練習,至今剛好站上吧檯一年了。據了解,當初她們花了好幾個月,才終於成功拉出一朵花。這個計畫,讓老年人重新發現自己還有更好的可能。「Oh Old! 一開始是為了活化社區,和當初 haveAnice 辦庭院市集的目的是一樣的。」陳妍汝說,希望讓阿嬤們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讓阿嬤們願意持續學習的心,激勵更多人。「除了攤位外,也特別舉辦了小型講座分享她們的故事,讓不同的世代有機會透過咖啡交流。
亮點三:佛教美學、禪、咖啡
座落於台中大里,「菩薩寺」是一間佛教寺廟,以清水模建造的空間幽靜而充滿禪意,與一般人對於宗教場所莊嚴肅穆的印象很不同。「菩薩寺很重視生活美學,他們持續與文化、設計產業圈交流,試圖以新的模式和現代人溝通,而那個模式可以用『美』一字歸結。」王詩鈺說,過去這些年,每到過年便會和菩薩寺舉辦咖啡活動,今年也要邁入第十年了。
而「維摩舍」則菩薩寺規劃的佛教藝文空間,除了出版圖文,也販售有機選茶、小農契作、公平貿易選物、友善土地的餐食,以及來自尼泊爾的咖啡。多年前,菩薩斯前往尼泊爾賑災時,因緣際會下發現了咖啡豆,於是把生豆帶回,至今已經營四年,「可說是台灣第一個帶進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腳下咖啡的。」王詩鈺說回想。繼在台灣文化博覽會設攤大放異彩後,維摩舍這次把美學觀點、讀本、咖啡通通帶來,甚至搬來店裡新購入的義式咖啡機,搭配杏仁奶,沖煮素食者也可以享用的加奶咖啡。
亮點四:將咖啡創造的價值,回饋給社會
COFFEE PAPER PRESS (CPP) 是由三個不同專業領域的人發起的一項計畫,分別是咖啡品牌 Tool do coffee、活版印刷專門店紙成屋,以及以社會關懷為目的舉辦活動的 HUMORABO。「他們透過沖煮咖啡賺取利潤,用於帶領身心障礙者使用咖啡渣製作染紙、皮件等商品,巡迴各地販售,再將獲得的利潤回饋給他們,形成良善的循環。」陳妍汝說,「這不但是他們第一次來到 haveAnice Festival,更是第一次來到台灣。」
陳妍汝發現,隨著咖啡展與書展邁入第三屆,品牌之間真的在私底下展開交流。日本、香港的店家來到台灣,也不只是參與 haveAnice Festival 就結束了,也與台灣店家合作,延伸出更多活動,比如客座講堂、工作坊、展覽等;甚至是咖啡品牌也藉此機會主動和藝術家認識,期望其為品牌操刀設計。「透過這個活動,不管是讓更多品牌被看見,或是彼此開始交流互動,都是我們希望做到的事。」
「將喝咖啡的風潮變成文化,是 Culture & Coffee Festival 想做的事。」回想第一次舉辦時,我們採訪活動發起人小路輔時他曾說到。而現在看來,這個願景將會持續地發展下去。
採訪/ 文:Patricia Ma
編輯:Cindy Lo、Naomi Chen
圖:haveAnice Festival 有質生活文化展實行委員會、CO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