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是決定台灣食品未來的關鍵。」
十多年前,吳季衡在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及國際關係雙學士、日本早稻田國際企管碩士後,回到台灣加入父親吳昆民的動物營養保健品公司祥圃實業。一路走來,他觀察到食物生產與消費鏈的難題,也看到這幾年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人心惶惶。儘管如此,吳季衡仍看到好轉的一絲希望,而握有改變力量的,是每一位消費者。
先找出問題
難題在哪?可以分成三部分討論。第一是對食物外觀與味道的迷思。進入工業化社會後,食物的生產講求大量快速。所謂的古法製作漸漸被機器取代,量化生產忽略食物的獨特性,要求產品外觀及味道一致的結果就是有了「每顆蘋果都要又紅又大」、「每批醬油的味道都該一樣」的迷思,對食物最基礎的認識就出了問題。
第二是台灣食品抽驗制度的方式。比方說,現在抽驗豬肉藥物殘留的方式是從屠宰場中隨機抽驗,檢驗的可能是不同畜牧場產出的不同批次,而非從頭到尾層層把關,食品來源不夠透明。
第三是食品價格基準錯亂。以豬肉來說,從屠宰場到市場的運送過程會花上數小時,如果缺乏冷凍或冷藏,縱然價格便宜,生菌數卻早已超標。然而多數人忽略價廉物不美的事實,犧牲該有的飲食衛生品質,讓這些肉品成為通路商及消費者的比價標準。當售價成為購買時的唯一考量,生產與消費的惡性循環便不斷上演。
改變從自己開始
身為產業鏈中的一份子,吳季衡決定建立豬肉品牌「究好豬」。種豬場在南投、營養品公司在台南、肉豬廠及分切廠在雲林,肉品銷到有機超市、餐館及旗下餐廳良食究好,從頭到尾一手包辦,實現產地到餐桌的理念,同時也為建立範本,幫農民銷售產品。
2015 年底於雲林開幕的良作工場,也承載了吳季衡想傳遞的食品觀念。打破傳統豬肉加工廠的形象,結合豬肉分切廠及文創館,來訪者只要隔著透明玻璃就能看到肉品分切的作業流程,一目瞭然。新穎的設計與概念更吸引日本及美國等地的學者前來考察。
但光靠自己是不夠的,提升台灣飲食環境要大家的力量。
了解自己要什麼 再選擇適合的路
工業化社會帶來的飲食改變並沒有對錯,惟須認清每種選擇背後的代價。食物的價格固然左右消費者的購買意願,然品質的好壞又是另一件事。這其中付出的成本或許是健康,或許是金錢,端看自己怎麼取捨。
正確的觀念會連帶影響市場,如果消費者開始好奇產地、飼養或種植過程,就有機會讓好的產品拓展出去。從另一方面來看,建立明確的制度,確保食材來源透明公開,也能建立消費者對食品的信心。
吳季衡認為近年大家越來越注重食物的健康與安全。一旦了解食物是如何生產、照料與管制,整個飲食環境將有改善的可能。「事在人為,我們可以做好的。」吳季衡強調讓台灣農畜業有存在價值的首要條件是品質的恆定,而關鍵的推手則是消費者,如此才增加正向循環的機會,邁向永續餐飲生態。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飲食環境?又願意付出多少?
吳季衡說:
「終究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行為,這影響每個人做的事,影響通路如何賣產品。」要吃什麼?怎麼吃?今年九月 COOKMANIA的飲食活動 A Better Meal 將一起與大家探討。COOKMANIA 是由一群餐飲人發起的活動,透過交流,共享資源,期望創建一個更好的飲食環境。9/23、9/24 COOKMANIA – A Better Meal:兩天的活動希望以「永續」、「食物保存」和「零浪費」為核心觀點前往活動網頁
文:Ting Wei
編輯:Naomi Chen
圖:祥圃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