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牲畜時,牠們會掙扎、會吼叫,血流如注的畫面殘忍地令人不敢直視。但是仔細想想,我們送進嘴裡的牲畜與海鮮,不也都是這樣來的?
怎麼樣吃肉才是道德的?這是個弔詭的問題。動物也是生命,吃肉有可能符合道德標準嗎?如果無法捨棄肉食,但採用道德宰殺方式,並正視宰殺過程,了解吃下肚的肉類是怎麼得來的,是否也是一種尊重?
The Munchies 報導,為了了解自己吃下肚的肉是怎麼來的,Louise Gray 辭掉任職四年的《The Daily Telegraph》環境記者工作,從倫敦搬到蘇格蘭愛丁堡,決定整整一年只吃自己親手宰殺的動物以尋求答案。Gray 將這一切記錄在甫出版的《The Ethical Carnivore》(暫譯:道德肉食者)一書裡。所以她的答案是什麼?
「吃肉毫無道理可言,肉也不是垂手可得。」她開宗明義地說。「你不能把親手屠宰,或是用道德方式宰殺,當作吃肉的藉口。面對那些反對奪取動物生命的人,我無法反駁。我接受那是他們的觀點,否則這整本書就是無稽之談。這不是什麼哲學論文,只是我個人的一段經歷,讀者們可以自行做出判斷。」她說。
正如多數讀者所猜想,為了探討吃肉的道德問題,《The Ethical Carnivore》書裡確實能看見工廠化農場(或稱集約飼養,factory farming)慘不忍睹的畫面,但並不如想像中血淋淋。因為如果只是單方面陳述而關閉對話的可能性是一點幫助有沒有。
接下來,讓我們跟著 Gary 親自捕捉、宰殺龍蝦,體驗「道德肉食者」一天的生活。
在錫克利夫海岸 (Seacliff) 的小型海港邊,隨行的龍蝦達人 Sam Lowe 把船掉頭開往與北海接壤的河口——福斯灣 (Firth of Forth)。
在窄小而堆滿雜物的漁船裡,Lowe 拉起塞滿活跳跳鮮魚和螃蟹的籠子。他小心翼翼的拉出龍蝦交給 Gray,測量體型大小是否可以留下。此過程相當嚴謹,因為誤抓過小的龍蝦,將會被罰款一千英鎊(約四萬元台幣)。接著用鉗子扣住蝦螯,用套環綁緊,放到船上後方的籃子裡,然後繼續捕捉下一籠。
回到愛丁堡附近的北貝里克港後,緊接著前往 Lobster Shack,一間在夏天販售現撈小螯蝦 (langoustine)、淡菜和鯖魚給遊客的小店,讓店主 Stirling Stewart 幫忙處理龍蝦當作午餐。
被挑中的龍蝦被擺在藍色砧板上,Stewart 從店裡生出一把又大又鋒利的刀,平時有點傻氣的 Gray 此刻卻十分冷靜沈穩。她擺出架勢,雙腳與臀同寬挨著桌子站好。接著,當她從正中間下刀,可以聽見龍殼裂開的嘎吱聲響,然後她「啊!」的一聲,龍蝦終於一動也不動。他倆把檯面清乾淨,取下蝦螯烤了起來,隨著加熱蝦殼裂開,顏色從深藍、淺橘慢慢變成橘紅色。龍蝦滋味濃郁甜美、入口即化,美味不容置疑。
「我覺得尤其是我們這一代,必須和食物重新產生連結,光看影片是無法感受的。」Gray 邊剝殼邊說。「品嚐是一種方法,而享用自己捕捉的食物是最極致的體驗。我不是說只能吃自己宰殺的肉,我知道很多人很敏感,沒辦法做到。而且這麼做也花了我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出書記錄這一切,這樣你就不用這麼做了。」
距離 Lobster Shack 不到一分鐘路程之處有座龍蝦孵化場,以貨櫃屋為基地,他們每年將數千隻龍蝦幼苗放入福斯灣。內部人員 Maggie Sheddan 解釋,龍蝦每年會產出 8,000 至 10,000 顆卵,但在海裡只有 0.01% 的存活率。
「如果孵化場能幫忙,如果每一千顆卵能孵化一百顆,真的很令人高興。」Sheddan 說,「牠們會在這裡待上 12 到 18 天,存活的機率自然比在海裡高很多。」孵化場裡排滿了巨大的白色容器,裡頭裝滿迷你的龍蝦苗,依照年齡分開飼養,直到長到足以放回海裡的大小。
「孵化場並不受管制或是歐盟法規管轄,」Gray 說,「這是當地漁民自發性的,因為這是他們的土地,他們想要保護龍蝦的數量。」
「我們不是說不要吃龍蝦,只是拿取需要的就好。」Sheddan 補充。「是牠們給了我們生計。我們正在推廣此觀念,這一切都來自龍蝦,要讓人們意識到這點。」
回到 Gray 愛丁堡的家裡,有個大型冷凍庫專門存放她在執行「道德肉食者」實驗期間,靠著自己捕捉來的大量肉類,另外也有一些分送給親友。除了這台冷凍庫和一雙防水長靴,去年一整年自給自足的生活,是否有改變 Gray 呢?
「這段期間改變了我看待肉類的方式。」她說。「因為想要了解食物從何而來,開始了這段不可思議的旅程。有時候我希望從未開始,因為快樂而無知的日子容易得多。但我對於傳播觀念有著極大的熱情,也想試著多看看、多認識這個世界。總之這讓我變得更好。」
可是,住在城市裡的人又該如何嘗試「道德肉食者」的生活?
「農民和養殖業者通常不太會表達自己在做的事,」Gray 說出現況,「但我覺得這正在改變。另外,我覺得大家可以試著自己料理與採買食材,不論是跟肉販買,還是訂購食材箱,或者逛逛農夫市集。」
人類對肉總有渴望。然而 Gray 的經驗告訴我們的或許是,負責任的飼養方式至關重要。
看完 Gray 的故事,你看待肉類的眼光會因此不同嗎?
進入工業化時代,購買肉品不是難事,除了上傳統市場還能稍微看見肉類的原貌,超市販售的幾乎都是切分後肉塊。曾有新聞報導歐美地區,這一代的孩童已經習慣了大賣場裡的切塊雞肉,甚至以為雞肉跟玉米一樣是從田裡長出來的。
這樣的錯誤認知,或許比吃肉本身還更可怕。其實不只是肉,每種食物都值得我們好好認識,並認清一切都得來不易。
文章來源:
Meet the ‘Ethical Carnivore’ Who Spent a Year Only Eating Animals That She Killed Herself
編譯:Patricia Ma
編輯:Cindy Lo
圖:Munch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