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農牧時代來臨!


編輯: Tina Hsieh

隨著富裕國家引進自動化駕駛汽車,發展中國家也正在努力實現一場自動化農業革命。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多工作變得簡單有序。現在,透過手機的運用,連農牧業也能夠管控。這解決了很多麻煩但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問題!

很多人說「70 後不願種地,80 後不會種地,90 後不談種地」。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每天的日常所需。然而,也許是因為辛苦,也許是因為賺的不多,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從事農業。隨著老一輩人的高齡化,沒有人生產糧食和蔬菜,連我們吃飯都存在巨大隱患。

英國《每日快報》在 2015 年的時候曾經報導,專家認為全球人口將在 2050 年達到 90 億,屆時糧食供應將無法滿足新增人口的需求。對於人口與糧食的問題,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 Thomas Robert Malthus 早在 180 年前就提出警告,全世界的糧食生產量趕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亞洲各國之中,總人口快達 14 億的中國以及排名第二──13.53 億人口的印度,就佔亞洲人口的一半以上。以印尼為首的東南亞地區,人口也在持續增長當中。如何解決人口持續增長以及糧食短缺,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揮之不去的重要議題。

為了應對此問題,作為發展中國家之一的中國率先踏出了第一步。隨著 2015 無人機的推出,現在連農牧場都跟上了自動化的腳步。中國江蘇開闢了一塊無人農場,靠著自動駕駛的無人拖拉機進行耕整、打漿、插秧、施肥、施藥、收割等作業。其中「插秧」是技術要求最高的環節,而自動化的設備可以確保厘米級的定位精度。除此之外,無人農機還可以自動導航和採收,連嬌貴的溫室農物也不例外。

自動化的農業大大提升了效率。以溫室黃瓜採收為例,以往的 8 小時人工採收,每小時約可收成 300 – 400 根黃瓜,一天最多可以採摘 3200 根。換成機器人來做,24 小時連續工作,每小時 500 – 600 根,一天就可以採收 14,400 根。換句話說,一台機器人可以取代 5 個人的工作量。

除了農業,牧業也可以通過高科技管理。以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上的牛為例,於今年 5 月份開始實施,利用北斗衛星與牛脖子上的「項鍊」就能夠定位牛隻目前所處的位置。除了位置信息,該系統還可以提供牛的上膘情況、肉質情況、吃的什麼草、喝的什麼水、有沒有病情。智能放牧系統可以防止畜群進入他人草場或危險地區,也同時對草場環境溫濕度、畜群移動速度經緯度等實時監測儲存,不僅節省人力,還提高了牛肉品質。有了科技的加入,中國農牧業質與量的飛速成長,徹底改變農民生活方式,但是否也帶出了新的問題?

最迫在眉睫的就是就業問題。雖然很多 90 年代的人都不願意從事農牧業,但是中國的貧富差距顯著,有非常多的農村人還是得為了生計煩惱。自動化的農牧業一旦完全取代了這些人力,他們該何去何從?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的農業就業率已經從 1991 年的 55% 嚴重下滑到今年的 18%,還有約 2.5 億的人口面臨著失業的困擾。

伴隨失業而衍生出來的另外一個難題是技能。在中國以及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這些農村出來的工作者,因為環境的限制以至於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這些人如果無法學習使用日新月異的科技,則很快會被殘酷的現實淘汰掉。為了實現農村全自動化的美好願景,除了建立自動化設備,農村教育課程也是政府需要考慮到的因素。

科技的創新讓我們意識到生活可以更美好,在節省人力、成本的同時還可以提高產品質量。但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達到。就業問題迫在眉睫,隨之而來的是二度就業難題,讓政府和許多相關企業、人士都意識到迎接挑戰的必要性。

資料來源:
The Robot Farm Is Here
全球人口成長與糧食危機
江蘇開闢”無人農場” 插秧耕整全自動化
中国人改变世界农场! 全自动化农场你们见过么
智能放牧APP讓內蒙古牧民坐在家裡輕鬆放羊

編譯:Tina Hsieh
編輯:Cindy Lo、Naomi Chen
圖:Scott GoodwillJames Cridland (CC BY 2.0)、Jake GardStijn te Str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