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廚師教你如何「用」食譜,邁向廚藝新境界


編輯: Patricia Ma

有些料理書讀起來令人覺得像小說,好比 Alice Waters 的《食滋味》字字句句細說食材的故事,雖然一張照片也沒有,卻彷彿料理就在眼前;有些則像散文,譬如《今天也謝謝招待了》輕鬆寫意的述說各種和風家常菜,帶起回憶片段。除了享受「讀」食譜的過程,為求廚藝精進,又該如何「用」食譜?

你會讀作者簡介與前言嗎?每個配方、每道指令都乖乖死守?書上詳列的每種食材皆必不可少?為了讓你架上的食譜蒐藏發揮最大效果,Tasting Table 向幾位廚師與料理書作者請益,來看看他們建議的最佳閱讀方式,以及如何從字裡行間中看出端倪:

和作者交朋友
你可以輕易地翻開食譜任何一頁開始做菜,而無需看過作者介紹,不過這可能是你的損失。「在動手料理以前,先好好認識撰寫者的背景會很有幫助。」烘焙界傳奇、《Baking Chez Moi》作者 Dorie Greenspan 建議。那背後藏有很棒的故事,曾與紐約法式餐酒館 Buvette 主廚 Jody Williams、The Fat Radish 餐廳團隊共同創作料理書籍的 Julia Turshen 說道。尤其是名廚食譜書,「廚師的經歷和創意過程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Turshen 說,她主張細細詳讀書內所有內容。

1-2 1-1

▲Dorie Greenspan 的食譜書《Baking Chez Moi》中出現的糕點。

別跳過食材與器具簡介
跟第一點的情形有些類似,「很多讀者都想直接翻到食譜頁」紐約漢堡女王 April Bloomfield 的合夥人 JJ Goode 說道。但有些無法一一放在食譜旁的資訊,通常都會統整於書本開頭。Greenspan 認為這對於烘焙書籍來說尤其重要,因為成果是否成功,與雞蛋大小、麵粉測量方式等細節息息相關。這些理由還不夠?Turshen 表示好好讀食材介紹,也是認識新食材的好機會。

若以《法國糕點大全》為例,此書最前面就詳細講述了包含法國糕點的分類、歷史、風土等背景知識,還有烘焙常見食材與器具介紹,其中不乏烘焙科學原理。若能仔細熟讀,做起糕點不但更得心應手,也能因此體會每道甜點的來由。

邊讀邊找線索
食譜就好像主廚指引你前往他偏遠鄉村小屋的導航,《Prune》作者兼主廚 Gabrielle Hamilton 形容。儘管時間與溫度等細節非常實用,但是食物的模樣、顏色、氣味、味道與觸感等資訊更為重要。「所有作者提供的線索都超級重要」Greenspan 深表贊同。廚師沒辦法知道你家的烤箱狀態,所以烘烤時間長短真的只是建議。她表示讀者可以先稍微縮短食譜要求的時間,完成後檢查成品狀態,再自行判斷是否要再加長。當你下廚經驗越多,越能自然而然的憑直覺做事。

還記得,在今年年中一場江振誠主廚分享 Restaurant ANDRÉ 十個秘密的演講中,他提到了「No recipe」的觀念,當時他說:「你跟我拿到同一份食譜,會煮出來一樣的味道嗎?不會。因為我跟你的理解不同,食材的狀態不同,還有其他各種變數。」

江主廚說他收藏的百年法國老食譜上並不會寫洋蔥炒五分鐘,而會寫炒至金黃色,因為五分鐘後不一定達到所要的狀態,「所以其實只有練習再練習,才有能力精準判斷那個味道、狀態是不是達到標準。」他說。這個道理顯然放諸四海皆準。

Dorie Greenspan blueberry cheesecake tartsfrom Baking Chez Moi on eatlivetravelwrite.com Dorie Greenspan tiger cakes on eatlivetravelwrite.com

有智慧的即興演出
作者總是花費很多時間將食譜測試到完美,他當然希望讀者能好好依照指示做菜,尤其是當你第一次做,並且不夠熟悉某種食材或料理時。但即興發揮是被接受的,甚至他們也鼓勵你這麼做。Greenspan 表示當你一旦擁有足夠的經驗與信心,隨性創作是相當有趣的。Turshen 則提醒,當你替換某樣食材時,記得不要破壞整體平衡或化學反應,除非你知道該如何修正。「記得別因為實驗失敗就怪到作者頭上,如果你敢改變,就要承擔後果。」,Hamilton 告誡。

多點自信吧!
Goode 曾與主廚 Andy Ricker、Zak Pelaccio 共同創作書籍,不希望冗長的食譜被誤解為難度很高。事實上,足夠的內容章節通常只代表內含所需的細節,讓人更容易成功,Goode 解釋。「我曾看過極為出色的廚師做菜,他們做的菜即使你以為自己會做,但吃起來卻超乎想像的美味。」,因此,Goode 建議人們跟隨書上的指示,讓這些廚師傳授訣竅給你,「就讓自己被帶往令人興奮的全新境界吧!」

文章來源:
Cookbook Confidential

編譯:Patricia Ma
編輯:Cindy Lo
圖:Serious Eats/eat live travel writw(1)(2)/Vancity Bu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