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玩的方式喝酒,不是很好嗎?」歡迎進入精釀啤酒的世界


編輯: Ann Yeh

對台灣米凱樂的創辦者林幼航,和啤酒頭創辦者之一宋培弘來說,精釀啤酒是什麼?兩位在美國受到味蕾啟發後,一是找尋精釀,開啟代理之路;二是廣閱原文書籍,在家煮酒自釀。這次兩位和 NOM Magazine 一同來談談他們熟悉、卻許多人充滿疑惑的飲品。

何謂精釀啤酒?這點大概是許多人的疑惑。看似高深莫測,培弘倒給了一個較為簡單的想法:「談到精釀啤酒的定義,都一定會說到美國釀酒師協會的標準¹。但因為環境與文化不同,協會定義中的數值並不適用於台灣。我認為最簡單就是,如果釀酒師在釀製啤酒時,將味道視為首要考量,並非以銷售和成本為前提,就可以被稱作精釀啤酒。」味道好、產量少,釀酒師的專業才是精釀的精神所在。

註 1:美國釀酒師協會對精釀啤酒的定義:少量生產,年產量低於 600 萬桶。釀酒師擁有超過 75% 的產權,這代表釀酒師有主導地位,非以行銷為目的和主要考量。以及,釀酒師無論以什麼方式和原料釀酒,都要以帶出最佳風味的啤酒作為優先考量。

所以簡單來說,精釀啤酒就是好喝啤酒?「只說好喝啤酒,那其實也很好,不一定要強調精釀。我覺得精釀啤酒有個重要的文化意涵,就是大量使用美國的原料、以及美國或新世界的啤酒花,代表釀酒師不再被傳統的酒譜和配方所限制,也從製作歐洲較為平衡的啤酒,轉變為釀造口味奔放突出的酒。」幼航補充。

雖說精釀啤酒推行多年,名稱似乎也廣為人知,但為何與一般消費者的實際距離仍然遙遠?主要還是台灣現在普遍對喝酒仍存有負面印象。培弘想起他剛開始釀啤酒的時期,他的母親說他一定會被抓去關。

除了刻板印象,飲酒傳統也相對薄弱。「美國禁酒的憲法最後得已修正,可見他們愛喝也能喝,所以產業快速發展。台灣不像日本、韓國也有飲酒習慣,相對沒有市場厚度,得等著風潮再起。」

▲圖左為林幼航,圖右為宋培弘

幼航則表示,「我在台灣生活成長,台啤就當汽水喝。除了口味習慣之外,價格也是一大原因。台灣菸酒公司佔了七成的啤酒市佔率,生產規模大,成本自然較低。」不過幼航不服氣,「雖然台啤的獨霸短期內難以撼動,但總會有點喝膩吧,像我自己就是。90 年代時,除了喝流行的比利時啤酒,也會嘗試別的啤酒,發現啤酒有甜或酸的多變味道,自然就會去喝其他種類。我覺得是一種消費演化的過程。」

而要做將「可能有點好奇、可能有點喝膩」的消費者,引導到精釀啤酒的世界來,就得有個以精釀為主的活動,讓消費者和精釀產生交集和溝通。今年林幼航和啤酒頭很快便答應參加啤兒革命,主要目的就是如此。

培弘分享:「其他酒展會有自己的主題,精釀啤酒反而常淪為乏人問津的配角。而且以我們的角度來看,參加活動能跟消費者、同行接觸聊天,才是最大的實質意義。像之前啤酒頭辦過春分² 的活動,發現粉絲們很喜歡節氣系列,卻對背後的故事不太了解;甚至要求我們好好寫出來。我們本來還怕沒人要看這些相對複雜的資訊,卻透過活動獲得啟發和回饋。」

註 2:啤酒頭的主要產品為 24 節氣系列,每支啤酒以不同節氣命名,像是「雨水」、「大寒」、「立夏」等等。

除了對談,要消弭一般消費者的既定印象,最重要的是要滿足他們喝啤酒的基本需求,而非講解精釀的理念。幼航認為要推廣精釀,焦點就得回到啤酒在他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無論釀造或運輸過程再講究,我認為那是自己的事。對一個只想解渴或喝開心的人來說,都沒有太大意義。如果不能滿足消費者最初步的放鬆、消暑等要求,為什麼他要聽我講一些更大更遠的事情?」

繼續宣揚精釀啤酒,是現在可以做的事情。那未來呢?培弘表示,以用樂觀的角度來看,精釀在台灣仍大有可為——因為精釀還占不到啤酒產業 1%。另外,他還觀察到一股健康潮流悄悄湧起。適量飲酒對能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及有助於防止老人的認知功能退化。「所以這兩年下來,我們參與效益最好的活動,反而是健康相關的雜誌所舉辦的樂活節。」這是一個很奇妙的發現。

說了一大堆,喝酒總歸是輕鬆開心的事情。幼航在訪談中總結,「大家和朋友來喝酒就是開心。釀酒賣酒的大家,平常沒有好機會跟彼此見面、或與酒友聚聚。試試看新的酒,也一起認識新朋友,用好玩的方式喝一點醉喝一點飽,不是很好嗎?」

延伸閱讀:啤兒革命:革除對精釀啤酒的陌生感受

NOM Magazine 關心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害健康,禁止酒駕。還要理性飲酒喔。

採訪/文:Ann Yeh
編輯:Cindy LoWanyu Wang
圖:Alan Levine (CC BY 2.0)、Caitlin Regan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