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台灣盛行的早午餐風潮,讓班尼迪克蛋(Eggs Benedict)逐漸廣為人知,成為人氣餐點。這道據傳源自美國的菜色,隨著時間傳到世界各地,至今已有至少 120 年的歷史,今天更是它一年一度的紀念日。
班尼迪克蛋的由來眾說紛紜,有兩種版本。第一種較常見的版本要追溯至 1894 年,LeGrand Benedict 與他的太太 Sarah Benedict 是紐約一間高級餐廳 Delmonico’s 的常客。一天中午,這對夫婦來到這準備用餐,但是,一成不變的菜單無法滿足班尼迪克太太的需求。於是,她和主廚 Charles Ranhofer 一起討論,開創出水波蛋、英式瑪芬(English muffin)、火腿及荷蘭醬(hollandaise)的新組合。不過,也有一說是 Benedict 夫婦要主廚變出新花招,班尼迪克蛋才就此誕生。
另一個版本則是在 1894 年,一位華爾街股票交易員 Lemuel Benedict 為了解宿醉,向紐約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Hotel)的餐廳點了培根、兩個水波蛋、荷蘭醬及幾片塗了奶油的土司,餐廳主廚 Oscar Tschirky 進而把培根換成加拿大培根*(Canadian bacon)和英式瑪芬,才有了班尼迪克蛋。
註*培根多由豬腹或豬背肉製成,依切法會有不同的形狀及脂肪含量。相較於常見肥瘦相間的培根,加拿大培根只含瘦肉。
雖然真相已不可考,可以確定的是,Charles Ranhofer 後來將班尼迪克蛋的食譜收錄進他的著作 The Epicurean,這道料理從此被推上國際舞台。其魅力之大,還有了專屬紀念日班尼迪克蛋節(National Eggs Benedict Day),也就是每年的 4 月 16 日。
傳統的班尼迪克蛋包含英式瑪芬、半熟水波蛋、煙燻肉類如火腿或培根,還有不可少的荷蘭醬*,光是這四樣的組合就足以讓人魂牽夢縈。想像一下,一刀切開軟滑的水波蛋,蛋黃如熔岩般緩緩流出浸濕了英式瑪芬,把沾滿荷蘭醬的蛋、瑪芬和肉一同送入口中,肉的鹹香與荷蘭醬的酸爽在嘴裡達到完美平衡,加上英式瑪芬的鬆軟和蛋的溫醇,清爽樸實的滋味無人不愛。
註*荷蘭醬由蛋黃、純化奶油及檸檬汁或醋製成,有人說其源自荷蘭,有人說源自法國。∥延伸閱讀∥法式料理練功房:認識五大醬汁
至今,班尼迪克蛋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組合,只要有一兩樣食材不一樣,就有了全新的名字,像是菠菜口味(Eggs Florentine)、蘑菇口味(Portobello Benedict)、鮭魚口味(Eggs Royale)和龍蝦口味(Lobster Eggs Benedict)等豐富多樣的班尼迪克蛋。
- 菠菜口味(Eggs Florentine):英式瑪芬、菠菜、水波蛋、荷蘭醬
- 蘑菇口味(Portobello Eggs Benedict):英式瑪芬、蘑菇、水波蛋、荷蘭醬
- 鮭魚口味(Eggs Royale):英式瑪芬、鮭魚、水波蛋、荷蘭醬
- 龍蝦口味(Lobster Eggs Benedict):英式瑪芬、龍蝦、水波蛋、荷蘭醬
外食也好,自己做也罷,今天不妨就來道班尼迪克蛋,慶祝這可愛美好的一天吧!
文章來源 Eggs Benedict: History and Culture、April 16 – National Eggs Benedict Day
圖:Life As A Strawberry、Local Milk、Womansday、The Kiwi Cook、Eggs、Food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