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與農民的交會之地: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每到週六,來自島嶼四面八方近四十處的農場主人,從海邊、高山、嘉南平原、花東縱谷,一同齊赴台北水花園。農夫與他們的農產品,來自台灣各地,也讓一週一次的有機市集,成為市民與農民的相遇之地。

鬧區轉個彎,走進台北最大有機市集

台北公館是台灣著名的大學商圈,沿街都是為供給學生而發展出的街頭小吃與銅板美食,也是旅遊書必刊載的內容。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只要隔條街,你就會發現完全不同的台北市水花有機農夫市集。在這裡,你可以放慢腳步,來回穿梭在帳篷間、樹蔭下,細細品味台灣在地的新鮮好滋味。

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坐落於台北自來水園區裡的水霧花園,距離公館商圈不超過三百公尺。無論天氣冷暖、季節變化,市集每個禮拜六固定開市,來自台灣各地的市集夥伴,一早就風塵僕僕地抵達這裡,在晨光中搭起帳篷,期待並珍惜著與消費者每週一次的相聚。

在這天,最新鮮的當季有機作物,從各地抵達台北市中心,攤位上的紅綠橘紫宛如一幅天地蘊含、農人揮筆的美麗畫作。不只新鮮蔬果,還有農家親手製作的傳統米食與糕點,簡單樸實、令人放心的滋味;或者你也會遇見遠自東南亞來到台灣定居的姐妹們,帶上酸甜香辣、充滿異國風味的家鄉料理。除此之外,也看得見木製食器、手織布、廢布編織桌墊等自然非塑生活用品。

有機,是一種生活態度

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的前身是台大有機農夫市集,二○一二年,台大有機農夫市集面臨休市的命運,原先因為市集而聚在一起的夥伴們,轉而在水花園重新開啟新的篇章。除了販售有機農產品,更擴展了有機生活的面向,期待可以跳脫出「有機=檢驗合格」的框架。「有機」到底是什麼?台灣現行有十三家有機認證機構,通過農藥殘留、食品添加物及基改成分等檢測項目,就能取得有機認證標章。水花園市集除了透過每月抽驗為消費者嚴格把關,也希望有機不只是「購買或販售有機農產品」這麼簡單。透過在市集場域中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認識土地,建立起信賴關係,讓人們也能像植物一般,藉由綠色有機的生活,以另一種形式將自己種回土裡,生根發芽。

來市集,上課去!

每週固定在中央大帳篷舉辦的市集課程,實現了在市集場域進行交流的理想。起初只是較為單一的小農開講,由市集的生產者輪番上陣,介紹各自的生產理念與生產方式;發展至今,則增加了更多不同類型的課程,來逛市集的人可以透過手作或聽講,學習食材相關的新知識,並且與生產者有所互動。

當遇到對大眾來說相對陌生的食材時,市集會邀請專業料理職人到現場,利用食材示範料理,或是順應著氣候時節,帶著大家動手做做看傳統美食。當作物盛產時,就是最適合「保存食」課堂的時刻──不論釀造或是其他發酵食,都是延長食物生命週期不可或缺的手段,每次開設發酵相關課程,總是報名熱烈,顯見水花園長期經營的社群,在了解食材的真實滋味、加工食品的製作過程後,在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食品時,也已擁有自己分別好壞的能力。

小農一家一菜,農家手路共食分享

除了參與手作課程,在市集也可以直接買到農家手工製品,舉凡天然果乾、水果酵素、有機豆製品、蜂蜜或果醬,嚴選的友善食材以天然、不添加的製法,讓小農產品的口感總是與外面市售不太一樣,顛覆你對熟悉食材的既定想像。有些廚藝了得的農友,更會不定期在市集開課,傳授農家菜的手路,像是春天的酒釀番茄、櫛瓜煎餅,夏天的竹筍木耳粥,以及冬天的黃金泡菜、醃蘿蔔等。

而每逢尾牙與春酒,水花園市集也會舉辦「一家一菜」,邀請農友們端出自家好料理,一起與市集夥伴們共食。

水花園也常常與其他單位響應糧食議題的活動,例如,每年五月全球反基改運動,水花園就是倡議的場地之一。這一天,外圍記者會熱熱鬧鬧、街頭遊行風風火火,農友們,則將自家種植的新鮮好蔬果與非基改食材,製作成一道道健康美味的菜餚,用不同的方式共襄盛舉。

保存食

以發酵方式延長保存期限的食物,即是保存食。常見的發酵手法有糖漬、鹽漬、醋漬、麴漬、油漬、米糠漬、味噌漬、酒粕漬等。將當季蔬果或肉品,以這些發酵方法製作成保存食,除了處理過剩食材,也能醞釀出食材的不同風味。

—— 本文摘自《逛市集:全台農夫市集的綠色玩耍地圖》

刊載申明:由 NOM Magazine 編輯團隊精選刊載之,秉持編輯道德原則與共同推廣優質內容之合作初衷,刊載獲得正式授權,同時雙方不彼此干涉報導內容自主權。更多相關內容請見《逛市集:全台農夫市集的綠色玩耍地圖》

文:廖宣雅、李濃
圖: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編輯:Tina Hsi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