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地圖圖解】一張圖看懂 2020 台灣「餐飲外送平台」產業版圖


責任編輯:Naomi Chen

2020 年全球疫情下最耀眼的流通次產業,莫過於餐飲外送平台產業。以外送平台為核心,包括台灣在內,全球許多國家的餐飲業經營模式與店鋪型態都迎來了大幅度轉變。

2012 年 foodpanda 進入台灣、2016 年 Uber Eats 宣布登台,台灣餐飲外送市場開始逐步增溫。目前台灣外送平台產業已形成兩大外資龍頭對抗、本土新創湧入、以及專業三方物流、不動產服務、資訊系統、電商平台異業跨足的豐富產業生態。

台灣外送平台滲透率(外送平台在整體餐飲產業中的占比)由 2019 年初的 0.24%,至 2019 年底年已攀升至 1.02%。2020 年疫情意外爆發,能夠延伸觸及消費者的「配送到宅服務」成為餐飲與零售業者的必備選項,帶動台灣外送平台消費金額於 2020 上半年同期成長近 300%、單季消費金額也首度突破 30 億新台幣、單季消費筆數超過 1,500 萬筆,外送平台滲透率更是於 2020 年 4 月份創下 2.79% 的歷史新高。

不過,市場高速成長的同時也背負著「浴血奔跑」的風險與課題,外送平台健全的獲利模式仍未建立完成,對於上架店家 30%-40% 的高額抽成比例,以及針對外送人員的分潤模式及工作保障爭議,都是產業建構永續經營模式的挑戰。尤其雖然台灣整體外送市場規模激烈膨脹,但每單消費金額近兩年卻不斷下滑,2020 年 3 月份更跌破新台幣 200 元,窮忙隱憂猶如芒刺在背。

但相較於台灣多數流通次產業別平穩溫吞的成長節奏,挾帶爆發性成長力的「外送經濟」,加上外送平台對將實體門店做為提供服務與雇用基礎的餐飲產業所形成的巨大影響,這些都使外送平台產業成為今年以來台灣流通產業中最受注目的領域。

未來流通研究所彙整台灣餐飲外送平台產業數據情報,繪製 2020 台灣「餐飲外送平台」產業競爭地圖,呈現各平台業者經營數據與合作競爭脈絡,同時一併提供台灣外送平台消費總金額、每單平均金額,以及外送平台滲透率等關鍵數據,並進一步提出 4 項觀察重點。

關鍵情報 1:外送平台產業規模高速膨脹,2020 年消費金額有望突破百億

受到疫情影響帶動,台灣外送平台產業規模 2020 年第一季與第二季分別成長至新台幣 21.7 億與 34.0 億元,同期成長率高達 326% 與 276%,2020 年台灣餐飲外送平台產業將有機會突破成為全年百億規模的產業類別。

從競爭地圖中可以看到,2020 年台灣外送平台產業可大致區分為 4 大參戰陣營,分別為以 foodpanda 與 Uber Eats 為主的外資系市佔雙雄、inline / 蝦皮等資訊系統或電商平台關聯業者跨足營運、Cutaway / foodomo 等本土新創業者、以及全球快遞 / lalamove 等以支援服務角色切入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台灣餐飲外送平台產業已進入競爭強度極高的軍備競賽。

台灣外送平台產業集中度高,擁有強大資本力量支撐的外資品牌 foodpanda 與 Uber Eats 先佔優勢顯著,無論是在合作店家數量、服務覆蓋範圍、配送人員以及用戶規模等關鍵數據上,相較於其他企業的領先差距均十分龐大,遙遙領先的高覆蓋率使兩大品牌得以形成高選擇多元性、短配送時間的供給端優勢,並轉化成為高市佔率的競爭護城河。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競爭趨勢則是在於本土新創業者與資訊系統/電商平台業者的積極參戰。目前台灣外送市場不僅已孵化出 Cutaway、foodomo、有無快送等本土特色新創,大型電商平台蝦皮、候位服務系統商 inline、旅遊平台 Klook 等,也不約而同選擇將餐飲外送服務做為本業以外第一個跨足深耕的產業別。

關鍵情報 2:大型流通集團間接參戰,搶進生活關聯支援服務布局

除了直接參戰的業者外,另一項不容忽視的注目點在於藉由直接投資、部分持股或是策略合作等方式間接參與的大型流通集團。例如 2015 年成立的 foodomo,背後擁有的是 LINE PAY 的資源支持。2016 年推出的有無外送,經營主體為信義房屋子公司有無科技,同時與台灣大車隊子公司全球快遞形成策略合作,並在今年 5 月成為 LINE SPOT 串接外送服務的第一個配送夥伴。而 2020 年初次嘗試跨足外帶外送服務的 inline,同樣擁有知名百貨集團新光三越的投資支持。

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通訊軟體商 LINE, 2020 年 3 月也宣布以 300 億日圓投資日本最大本土外送平台「出前館」,「LINE delima」與「出前館」服務同步合併。而 LINE 在台灣外送市場也正積極切入布局,透過旗下各業務別展開投資參與及策略合作,顯然 LINE 已將餐飲外送服務視為轉化為超級應用程序的關鍵資源。

大型流通集團介入餐飲外送服務的型態多以策略型投資或雙邊合作為主,重視的就是外送平台能夠與大量用戶均取得長期穩定聯繫的服務特徵,希望透過布局高頻、剛需、快成長的外送服務,成為消費者生活消費與關聯服務的基礎設施,再藉由大量且即時的會員資料比對、消費資訊累積、地理位置與支付情報分析等協同效應,強化本業的核心布局與競爭優勢。搶進生活關聯支援服務的商業方略,正使外送平台產業成為流通巨頭們下一個關鍵角力戰場。

關鍵情報 3:實體零售進場,外送平台解鎖一站式生活需求模式

搭載著消費者使用習慣的迅速成形,外送平台業者進一步著手將服務面向擴大至消費者多元生活需求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實體零售通路商的正式進場,使外送品項一舉由熟食餐飲擴及至日常用品,為外送市場撐起第二波成長動能。

例如 7-11、全家、萊爾富、OK 等 4 大超商在 2020 年上半年已全數完成外送布局;家樂福、大潤發、愛買等量販店也與 foodpanda 及 Uber Eats 展開合作;屈臣氏、丁丁藥局、大樹藥局等專賣零售品牌也加入外送戰局;而台灣超市龍頭全聯也宣布將於 2020 年底串接外送平台服務,補齊「實體電商」戰略的最後一塊拼圖:短鏈到宅配送,成為台灣日用品及生鮮電商最強勁的競爭者。

其中 foodpanda 於 2019 年即展開與實體零售商合作配送,2020 年進一步推出自營虛擬超市「熊貓嚴選(panda now)」訂單規模在上線後 6 個月內成長 50 倍,帶動台灣成為 foodpanda 亞太市場中生鮮雜貨訂單量最大、熊貓超市成長率最高的市場別。

熊貓嚴選的服務基礎是以小型衛星倉為中心,搭配配送人員,輻射周邊 20 分鐘車程內的使用者。因此,引進熊貓嚴選代表 foodpanda 在台不僅將資源集中在最後一哩配送服務上,更進一步拓展至更前端的倉儲管理與基礎設施佈建。以這樣的配送能量、用戶網絡及消費數據為基礎,foodpanda 於 2020 年宣布將轉型為一站式「快商務」即時外送平台,並推出「pandago」物流品牌,為非透過平台進行交易的門店提供短鏈配送服務。

2019 年切入商品配送服務的 Uber Eats 亦宣布擴大為「隨點即送電商平台」,將配送商品線由美食餐飲延伸至大量生活用品,這樣的策略轉向不僅使 Uber Eats 平台合作商家自 2019 年的 9,000 家大幅翻漲至超過 42,000 多家,也帶動 2020 年 1 至 9 月平台上非餐飲商品的訂單規模成長近 9 倍。兩大高市佔平台在商品配送與服務多樣性上的積極拓展,加上全聯、7-11 等挾帶龐大用戶與商品基礎的大型實體零售企業進場,正式將台灣外送戰線擴大至零售與電商領域。

關鍵情報 4:高成長潛力受到注目,勞動爭議與盈利能力仍為關鍵課題

台灣外送平台在餐飲產業的滲透率近兩年快速攀升,不過整體 2020 上半年外送平台平均滲透率仍僅有 1.6%,以台灣全年高達 7,000 億新台幣的餐飲消費市場為基礎,仍有極大的規模成長潛力,而這也是兩大外送平台採取「燒錢搶市佔」的策略主因,希望在挹注高昂資金換取市佔優勢後,於市場迎來爆發性成長時取得結構性優勢。

不過伴隨快速擴張而來的則是外送平台在各國都面臨到的勞動爭議與盈利能力問題,包含薪資水準過低(平台高抽成比例)、過度競爭削減外送人員平均接單量、高風險服務特性但平台端卻不負擔事故保險等問題陸續浮現。

不僅如此,外送平台長期透過高額補貼換取市占的做法,也對於企業盈利能力造成傷害。例如日本本土最大外送平台「出前館」2020 財年的決算報告顯示,由於配送勞動成本及管銷費用於短時間內衝高,導致雖然年營收大幅成長 54.6% 至 103 億日圓的新高,但營業利益卻由前一年虧損 3,900 萬日元暴增至 26 億日元,顯示整體產業鏈利潤池的合理分潤機制仍是橫亙於前的重要課題。

台灣外送產業雖然迎來爆發性成長,但同時我們也觀測到外送平台每單消費金額持續降低,對於由餐廳、平台以及外送員共同支撐起的產業生態圈形成嚴峻挑戰。Uber Eats 美加負責人也不避諱地指出,不同於過去專注於獨家合作餐廳的策略,目前更希望的是「架構出永續的經營模式」,在合理的利潤空間下,摸索出與合作夥伴以及用戶間互惠互利的良性關係。

其中一項較可行的產業發展路徑為以雲端餐廳結合外送平台的模式,藉由降低店面租金、外場薪資與食材分別採購費用換取較大的獲利空間。例如日本東利多控股(TORIDOLL)出資的「Ghost restaurant 研究所」,藉由提高共通性食材利用率、削減實體店鋪運營成本的做法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而台灣各類型新創雲端餐廳也正蓬勃發展,例如 Just Kitchen、蜂鳥食堂、生活倉廚等,成為疫情下外送平台產業生態圈中具備豐沛發展活力的族群。

更多分析與詳細數據請前往:https://reurl.cc/A8eOWQ

註記說明:

*產業競爭地圖:索引標籤代表該品牌於餐飲外送服務以外之關聯服務項目,包含自營商城、自營倉儲、快遞物流、開店平台、會員訂閱、訂位購票、系統服務、代購代買、線上支付、以及自有商品等 10 項。研究數據皆為企業或第三方研究機構公開資訊,經研究團隊程式爬取整理。部分企業因資訊揭露不足則未納入,敬請見諒。

*台灣外送平台產業規模:為財團法人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統計數據,透過台灣持卡人在台灣主要餐飲外送平台之信用卡消費資料進行分析。

*台灣餐飲業外送平台滲透率:計算方式為台灣外送平台產業規模 / 台灣餐飲業營業額(引用經濟部統計處發布數據,並剔除「外燴及團膳承包業」)。

延伸閱讀
品牌經營要訣,市場差異化是關鍵|專訪卡個位創辦人 王耀誠
餐飲業者如何妥善運用雲端廚房?強健營收與品牌規模的心法分享
餃子店爲何要收購咖啡店?從這四個動機來説明餐飲業 M&A(合併與收購)
「經典再升級」,透過 SaaS 創造餐飲需求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