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每一口,都影響甚鉅:《食物的全球經濟學:從一片披薩講起》


編輯: Brook Sung

這裡的窯烤和義大利人的炭火石窯毫不相干。

薩製造商哈薩公司 (Hasa) 天使用五十噸麵粉,所有生產步驟都沿著一條輸送帶進行,一塊塊粗大的麵糰,搖身變成許多披薩餅皮,以空氣壓縮的方式擠上相同份量的義大利番茄糊。十二公尺高的金屬製龐然大物,內部控溫攝氏三百度整,由一條鋪著小石板的輸送帶,將披薩餅皮送進烘烤數分鐘。接著,藉由光電感測技術精準落下乳酪屑,再灑下細雨般的蔬菜絲,手動擺上配料後,噴水加強表層餡料的附著力冷凍、通過金屬探測器,包裝準備配送。

一個冷凍披薩肯定包括麵粉、番茄泥、香腸肉品、乳酪。讓我們從麵粉的種子開啟這堂經濟學,從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在十九世紀所提出的「比較利益法則¹」講起。根據法則,各國應生產該國成本最低的商品以獲得相對優勢,幾分錢的成本差異,便推動了全球貿易的巨輪。

¹ 比較各國生產不同產品的效率及機會成本,以得知彼此生產什麼商品最有利。

將穀粒研磨成麵粉是利潤極少的生意,只有大量生產才能創造利潤,這也是近年來小型磨坊不斷消失的原因。不論製作披薩的麵粉來自保加利亞、德國或是烏克蘭,幾乎嚐不出差別,糧食交易變得越來越集中,世界三大跨國糧商²,掌控了 90% 的全球糧食交易量。

² 美國的嘉吉 (Cargill)、邦吉 (Bunge) 與米德蘭 (Archer Daniels Midland)。

不但種植集中,種子交易也幾乎壟斷。在糧食需求量不斷上升的壓力下,「綠色基因工程」的初衷原是培育高產量品種,平息世界荒,但本該自然繁衍的禾本科³ 植物種子,再次播種的收成卻大不如前,必須不斷購買新種子,園丁和農民成為雜交種子的依賴者,基改種子仰賴大量人工肥料,帶來額外農藥肥料的開銷,利潤再次回到跨國企業的荷包裡,孟山都、杜邦、先正達 (Syngenta) 等全球農藥巨霸,也成為種子市場的領導者。

³ 許多人類賴以為生的糧食都屬於禾本科,包含小麥、稻米、玉米及大麥等。

基因種子還大量作為飼料,吃基改飼料的乳牛,牛奶中便含有轉殖基因⁴,同理可證於雞肉。撇開食安風險,孟山都將有益脂肪酸混入飼料或飼料補充物,並曾經對提出專利權。儘管暫時遭到駁回,但當能自然繁衍的生命都能專利化,農民無法擁有種子,牧民不能擁有犢子,民生食品將被少數企業獨佔。

⁴ 又稱基因工程 (genetic engineering),即使用生物技術改變細胞的遺傳物質。

基改的還有酵母。酵母的應用已經非常普及,大約二分之一的專業用酵母是使用基改生物製成,能提高麵糰的可加工性,或使表皮酥脆。然而消費者幾乎無從得知。

自由貿易下的一隻手:政策補貼

自由貿易的發展,使世界上不計其數的小農面臨強大挑戰。二十世紀初,一個德國農民只能養活四個人,拜今日高產量之賜,已可養活 127 人。在全球食品生產鏈中,生產者從大宗商品的國際價格所賺取的,實在無益於減少貧困和鄉村地區的發展。不過政策決定了誰是國外的低價競爭對手,透過補貼抵禦短期價格波動或維持弱勢區域的開發,並減緩國家結構變化⁵。

⁵ 當農場的數量每年降低 1% 或 2% 而產量仍舊保持穩定時,稱之為結構變化,結構變化可能讓一個國家失去自給自足的能力。

最終補貼的結果卻是:20% 的人領走了 80% 歐盟發出的數百億農業補助津貼,其中包括英國糖業巨富泰萊集團 (Tate & Lyle),有超過 40% 的利潤直接來自於歐盟補助金歐洲最大砂糖製造商南方糖業 (Sudzucker) 名列德國補貼第一補貼變相鼓勵集團直接向歐洲農民購買價格較高的原料,而非在國際市場採買,化了結構。

「把主食拿來投機炒作的人,殺死了兒童」

為什麼糧價突然上漲?收成欠佳、庫存量低、穀糧被用來製造生質燃料,是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嗎?「認購權證」⁶ 其實帶來更大的影響,權證原是用來對抗價格波動的衍伸性商品,當大量資金湧入農業期貨契約,指數基金市場波動率被提高,引發「羊群效應⁷」,擴大了選擇權價格高低的幅度,也就是說旱災或豐收造成的效應被放大數倍,差價卻全進了基金經理人口袋,苦的是農民和貧民。

⁶ 投資人可在契約到期之前以補償交易的方式進行,或者售出以圖利潤。
⁷ 又稱從眾效應,指人們受到多數人的思想或行為影響而跟風。

沒有流動工人,義大利的蔬果根本無法收成

一輛卡車載著一百五十人,穿過尼日的特內雷沙漠長達數日,從非洲到歐洲漫長的旅途中,遭到官員拳打腳踢,再搭上一艘破爛的漁船橫渡地中海,最後抵達義大利蘭佩杜薩島 (Lampedusa) 的收容所。歷經千辛萬苦,冒著損害健康、葬身沙漠或汪洋大海的風險,這趟旅程價值一千九百歐元,相當於塞內加爾服務生 160 個月不吃不喝的存款。

帶著親人的期待飄洋過海的勞工,成為了農產業剝削系統中的完美犧牲品受盡折磨的骨瘦雙手在十一月採收橘子,一月在卡拉布里亞採收柳橙,接著前往拿坡里採收蜜桃和櫻桃,再到普利亞採收番茄,好讓我們能吃到低價蔬果。

但當農民的報酬減少時,農產末端售價卻未降低。以製作乳酪的牛奶來說,當乳製品價格下跌時,農民的收入少了 31%,乳製廠收入可能少了 39%,但零售業的售價跌幅卻只有 2%,獲利的是大型企業。成本導向的結果不僅造成務農者的貧化現象,產品品質降低,還帶來生態的災難。

在超市結帳時,消費者並沒有負擔化學藥劑衍生的環境問題費用。若因為農藥的施用使糧食作物產量增為兩倍,週遭的植物類別減半,蟲鳥減少三分之一,一大部分的農藥可能致癌、引發基因突變等,同時,生產一公斤氮肥,大約會釋放出六公斤二氧化碳。不僅如此,就飼料的消費量而論,禽畜養殖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運輸業還高。亞馬遜流域遭到濫伐的面積,有 70%成為放牧草原,剩餘土地則大多用來種植基改飼料作物。

給汽車,我們要求最高級的燃料,給我們自己的身體,卻要求最低價的食物。

規模經濟與自動化生產的背後,是長型貨櫃的發明,使運輸效率提高,成本逐年下降,帶來的卻是激增的食物里程與碳排放量,人們不惜環境的代價大老遠運送更便宜的產品,運輸一公斤智利葡萄的碳排放量,比維也納本土葡萄高出 842 倍。因貿易量落差,亞洲到歐洲的船運貨櫃價,去程竟是回程的四倍價,如此大量的貿易逆差開啟了層層的貿易壁壘,亦或是經濟補貼或免除關稅,也展開了貨幣貶值的戰爭。

一批新的殖民地統治者

「全球共有將近兩千萬公頃的土地已經賣給外國投資人──投資金額高達三百億美元」、「在幾乎免稅的條件之下報酬率為 185%」,氣候變遷改變溫度高低及降雨量,栽種的作物也可能隨之改變,奧地利將可能種植橄欖,德國東北部可能栽種甘蔗,而中非缺水情況可能繼續惡化,使飢荒加劇。此外,生質燃料與食物爭地越趨嚴重,可能促使糧食價格長期飆漲。這些風險使收購可耕地更有利可圖。扣除如沙烏地阿拉伯等無力生產糧食的國家,在爭取耕地的競賽當中,還有發行原料基金的銀行、跨國企業等,包含貝萊德集團、以及在烏克蘭收購四萬公頃農地的摩根士丹利,甚至是高盛集團與德意志銀行都曾經在金融危機時,轉投資中國的家禽場和養豬場。

「數百萬人每天遭受飢餓摧殘的事實,已經成為冷酷的常態,而且還發生在一個金錢泛濫的星球上。」

自由貿易與全球化是個無法回頭的單行道,儘管如此,仍有可行的因應措施,像是減緩自然區域變成農地的速度、實施再造林計畫、減少化肥使用,也可徵收碳稅、農藥稅,或者使用有助禽畜消化功能的飼料。防止氣候變遷方法,也應該包括改變飲食習慣少吃肉類盡可能選用有機蔬果每一公頃的有機農地將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 60%。進行金融投資時,避開含有大量農產原料的原料基金,包含農產企業的股票,或純粹以原料價格發展的指數基金及權證,這或許無法改變世界,卻可能讓人睡得更安心。

 

※ 關於文章內容:以公平與透明為原則,與讀者分享書籍作品。NOM Magazine 謹守編輯道德守則,並未接受任何廠商付費。
書籍資訊如下
書名:食物的全球經濟學:從一片披薩講起
作者:Paul Trummer
出版社:衛城出版

 

文:Brook Sung
編輯:Cindy LoNaomi Chen、Ting Wei
圖:Brenna Huff/ UnsplashNitin Bhosale/ UnsplashSveta Fedarava/ UnsplashFilip Bunkens/ Unsplash